贸然拿出科举制度,虽然会受到那些寒门庶族的热烈欢迎,但是,肯定会受到那些世族门阀的强力打击,在自己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以决定一切的时候,自己是不能将之拿出来的,现在也就是和贾诩说说,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说服自己麾下的那些个来自豪门大族的世家子弟。
    同时,由于幽州的世家门阀被东方剑的血腥杀戮所迫,纷纷逃离幽州,所以现在幽州的豪门大族远远没有其余地方的多,也没有了中原其余地方世家门阀强势,再一点,幽州如今办学成风,同样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样一来,作为补充作用的科举制度也就有了它得以发挥作用的土壤和空间。现在唯一可虑的就是如何在冀州甚至在其余各州实施。
    贾诩听完了东方剑关于科举制度介绍后道:“这是一个好的制度,只要这个制度实施那么我们就可以打破有世家大族所把持的人才制度,将天下的寒门士子以及所有不得势的士子全部聚拢到我们身边,那将是一股很可怕的力量呀?”
    东方剑道:“不错,但是现在却不是实施这个方法的最佳时机,我们现在也只能在幽州境内实施,就是冀州都不能轻易开启呀。”
    贾诩深表赞同道:“主要问题是,咱们没有绝对的势力,如果等咱们拿下并州和长安后,那我们就可以不用管其余诸侯以及那些个世家大族的意见了。”
    “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元浩和公达他们有什么不同意见,所以你要相办法说服他们,将我的意思告诉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东方剑深重的说道。
    “主公放心,诩相信他们都是支持主公的,毕竟他们也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也知道大汉的最大的问题出在哪儿。”贾诩说道,“主公这样的考试要怎么考,我们总不能让天下所有的人一起考试吧?”
    东方剑道:“你说的这个问题我早就考虑过了,我们首先在我们所控制下的各郡县设立学校,当然了要想进入学校读书混日子的人必须先参加一场进校的统一考试,一般每年一次或者两次,我们可以称其为童试,童试录取者便可到学校里进行学习,我们称他们为秀才。”
    “这童试是无关轻重的,不过却是咱们选人的起点。接下来便是科举制度的三场关键性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秋季在各州治所举行一次,我们也可称为大比,均由本州秀才参加,考中后便称可为举人,第一名则称为解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幽州咱们派人监督下举行,会试只有举人可以参加,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则称会元。殿试则是由我亲自主持的考试,地点暂时就安置在北平城内的文学院的大礼堂内。同样殿试也只能由贡士参加,取中后称为进士及第。其中进士前三名则分别称为状元、探花、榜眼,对于他们我们还要在对其进行各方面的考核,等考核完毕而且合格我们可对其委以重任,其余的同样在考核合格后,则发往各州或各县和各部任职。”
    “这制度好处有三,一是选人不再由某个人说得算了,而是经由层层筛选,相当公平、公开及公正。二是排除所谓的门第之见,给了所有人一个公平的机会,就算是乡巴佬只要他愿意,一样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了状元一样可以当官。三是由于老百姓知道读书就有可能当官,便会发了疯地去读,这样对普及文化知识也有一定的好处。至于坏处嘛,主要还是在考试内容上,这考试内容若老是考四书五经,那学子们自然只对四书五经感兴趣,对别的知识就根本不会去涉猎,这样的人才要来也就没什么用处了,所以我们还要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考核,这也就是我设立各院校的意思。再一个就是作弊,若是考试时出现营私舞弊,那这场考试也等于白考了,因此考官的人选便显得尤为重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让一个人同时监考好几届的考试,否则则会出现结党营私,满朝之上同处一门的后果。”好在现代时电视剧大多是清宫剧,里面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到科举制,东方剑耳濡目染,对其自然是略知一二,因此说出来时不假思索,张口便来,当真有如滔滔江水一般绵绵不绝。
    原来选人都是由所谓的名人来推荐,某名人说你算是人才,你就是人才,不是也是,反之若某名人说你不是人才,你便不是人才,是也不是,因此真正的人才往往因不惯巴结权贵而埋没乡里。而科举制的优越性就在于彻底地将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只要你自信才华出众,不管身份地位,有钱没钱都可参加,考中了一样可以做官,这其实就是科举制历经千余年长盛不衰的原因了
第一八一节 改制和科举(下)-->>(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