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八一节 改制和科举(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寒门学子要想当官的话就必须经过世家大族或者门阀势力的举荐,否则根本就不可能当官,就算是当了官这个人也是为所推荐他的世家服务的,在当时人们的心理,家族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国家,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可以抛弃一切。这也是为什么荀家的弟子那么出名但是也要分仕三家的原因。

    在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两晋以及南北朝时均是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到了隋朝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所以说,科举的出现所代表的价值就在于公平的原则,当然也有很多人把持着科举考试,使得很多人都成为其门下弟子,更有甚者出现了满朝文武尽出其门下,弄得皇帝很是不安。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的科举制亦堪为教育制度典范。(.la 好看的)

    产生于等级森严地君主时代地科举制度。是当时面向社会,不分贫富贵贱,通过特定的考试择优选才的一种受人赞扬的制度,是一种公平竞争地制度。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地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实行之早、延续之久和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可以说后世地官吏使用制度,亦是如此。且不说中国,但说整个世界。中国科举制度展现在世人地眼前之后,在西方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地反响。要求向中国学习,实行公开竞争,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文职官员地呼声越来越高,终于形成一股浪潮彻底冲涤改革了西方各国授官赐爵时任人唯亲、滥用职权地现状。

    一七九一年,法国于第一次大革命期间开始实行官方文职考试。一八零零年,德国也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一八三八年,英国伦敦议会确认,中国的科举制是“值得仿效的”。一八七零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进入行政机构工作者都必须经过竞争性考试。一八八三年,美国国会通过行政改革议案,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尔后,西方各国都步法、德、英、美等国后尘,以中国科举制为蓝本,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通过考试选拔公职官员地制度,并将其运用于其在东方地殖民地,从而使这源于中华的古老文明普及到全世界。

    科举学地产生和发展,源自政治需求的内在需要和人材需要制度改革的外在环境需求。虽然科举制度后来被废止,但科举时代形成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却仍存活于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初考、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事实上都是科举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变的新形态。

    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宝贵教训,对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东方剑知道自己若是

第一八一节 改制和科举(下)-->>(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