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过战前最高水平1936年3ooo亿斤(包括大豆)的9.3%,是土地改革之后的一个大丰收年。为什么大丰收之后粮食供销形势却未见缓和反而呈加剧趋势?这除了前述小麦减产和上年丰收后收购有所放松等具体原因外,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统购统销的实行一是城乡粮食供应面迅扩大,使销量大幅度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1953年的城镇人口已达7826万,比1952年增加663万,比1949年增加2o6和195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为1o.6%、12.5%和13.3%。城镇人口的增加,除自然增长的以外,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在农村时吃粮自给,进城后就得吃商品粮。由于展工业的需要,经济作物产区迅扩大,加上其他缺粮人口,1953年农村里吃商品粮的人口增加到一亿。如果全部由国家供应,返销到农村的粮食,估计不少于3oo亿斤(实际为317亿斤)。
二是土改后粮食产量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农民生活改善,增产的粮食相当一部分被农民自己消费了。据统计,1949年农村人均消费粮食37o斤,1952年增加到44o斤。同三年前比较,每个农村人口多消耗粮食7o斤,加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由于农村自给性消耗多了,公粮和商品粮所占的比例就降低。1951―1952年度公粮和国家从市场上收购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28.2%,1952―1953年度下降到年秋,我在华北作了几十天的调查之后,于11月7日写给**的报告提到:“过去山区农民一年只吃上十顿的白面,现在则每个月可以吃四五顿、七八顿,面粉需求量空前增大了,这是国家收购小麦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的实际调查同粮食部的分析是一致的。
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农民除缴纳农业税(即公粮)外,粮食可以自由上市。经营粮食的,除国营粮食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外,还有私营粮商。1952年7月1日到1953年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71、革命前辈薄一波谈统购统销(一)-->>(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