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62、环江县推行“包产到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碧爷爷故事集无弹窗 环江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县治在思恩镇,距南宁334公里。大、小环江流经县境,故名环江县。

    环江县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豆类和木薯为主。解放前,一些民族尚在原始部落状态,千百年来刀耕火种,人力畜耕,生产力十分低下。主要是大石山区的农户一年一度在山窝、山坡或深山老林烧荒播种,秋季收割。

    解放前的水稻种植也是人工手耕为主,平均亩产仅93公斤。因环境恶劣,除极少数人外,人们生活贫苦,而山区民众生活则处于极端困苦状态。

    据《宜北县志》载:“全县贫苦农民占9o%以上,一日三餐稀饭,少油盐,日常不过清水煮菜。”而《环江县毛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有这样的记叙:解放前毛南山乡,九分石头一分土,十年九旱穷山沟,一年普遍缺2――3个月的口粮,每天只能吃两餐拌瓜菜或红薯的稀饭,经常缺少油盐。上南村人均旱地九分,外人嘲笑“有女莫嫁上南村,挑水好比上天门,早晨吃点苦麻菜,夜晚啃点雷公根。”

    景阳乡142户,58o人,一般早上吃包谷粥,常年累月吃红薯、南瓜,缺少油盐。比较好的家庭,有时煮菜时将火麻捣碎放进菜里当油吃。一般农家自种棉花,自织自穿。穷人则往往衣不遮体。

    环江山大林密,历代视为偏远荒蛮之地。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总数95%以上。千百年来,各民族杂居相处,风行诸多原始愚昧野蛮的习俗,至二十世纪,人们仍在诸多神话口传中,寄托着善良纯真的信念和期望。

    有史以来,环江都是出名的贫困山区,至今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48个山区贫困县之一,属国务院帮助广西的重点扶贫县。

    解放前,环江县以自然经济为主,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原始经济为辅。据解放后环江县88个小乡(全县125个小乡)第二、三期土改的统计,解放前占农村总户数3.7%的地主,占有耕地占农村总户数2.9%的富农,占有耕地9.41%;而占农村总户数54.9%的贫雇农,则占有耕地31.1%。部分贫苦农民以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上缴租地的费用,经济剥削造成的贫富不均客观存在。而在一些尚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贫富分化现象并不凸显,民众生活方式,基本上是草棚茅舍,温饱难求。

    1951年1o月,环江县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至1953年土改结束,全县农民人均拥有耕地2.4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实行轻徭薄赋,农民生活逐渐有了改善。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万公斤,农业人口人均有粮333公斤,基本上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1952年至1955年间,环江农村经历了从“互助组”到“合作社”运动。也正因解放前环江县诸多地区就有原始部落的集体协作生产习惯,农民们对互助组(土地和农具、耕牛等生产资料仍归农民所有)的形式也容易接受。农业收入除交公粮外,余下全由农户自由支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高。1952年春,三乐乡塘兰村组成环江第一个互助组――崖日坚互助组。1954年2月,以崖日坚互助组为主转建成塘兰农业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62、环江县推行“包产到户”-->>(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