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45、农民为什么闹退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社"的帽子,受到扣工分、不许出工、不给救济款和购粮证等处罚,甚至捆绑吊打。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倾向自然引起群众的不满。

    强迫命令作风,有的已展到违法地步。浙江仙居县251个乡干部中,有74人吊打过人,23个乡镇1117个党员中,有贪污行为者48名;秦皇岛市郊两个乡的党员中,任意打骂群众的有15名(占党员数7%);房山县五侯乡山青社八、九月间生干部打人事件8起。

    干部多吃多占、挥霍浪费、贪污盗窃现象严重。

    (4)基层干部缺乏管理高级社的经验,经营管理不善,独断专行,瞎指挥,造成了公共财产的严重损失和浪费。

    干部缺乏管理集体生产的经验,生产没有计划或计划不周、不全面,瞎指挥,劳动管理混乱,工分不平衡,定额不合理,财务开支大、开支乱,帐目不清,有的社长期不公布帐目;农具丢失,牲畜饲养管理不善等现象未能及时解决,致使社员对办好合作社和依靠社展生产有了怀疑和顾虑。

    有的干部瞎指挥。例如,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就不看条件的盲目推广高产玉米,直至把玉米种到洼地和山坡上,结果减产很多;有的地区在推广密植上,限定每亩必须保证多少棵,把行距、株距都列入“操作规程”;有的地区因一味追求打井数量,结果出现了不少废井,没有砖,就去扒群众的房子,拆群众的锅台。

    (5)分配不公、收入不平衡,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

    在分配的问题上,对村与村、队与队收入不平衡的问题,缺乏适当的照顾、机械地执行全社统一分配的办法。有的高级社由于规模过大,穷村沾了富村的光,穷队揩了富队的油。浙江仙居县在夏收分配中,实行“平衡余缺”,平均每人分九十斤,劳动工分少的人也拿九十斤,不出钱,作为支,劳动多的人也只拿九十斤,而拿不到钱,这样打乱平分,造成全县8o%的社员支。打乱平分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劳动力强的农民收入降低。

    据临汝县委统计,因村与村经济基础悬殊穷富不同而引起的有17个社,占闹社总数的48.5%;因自然灾害造成收入不平衡,一个社内一村丰收,一村减产而引起的三个社因种植作物品种规划不当,而形成收入不同引起纠纷的四个社队与队、村与村劳动定额不统一,影响团结而引起纠纷的五各社

    (6)在入社过程中一些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使部分群众充满怨气。

    在合作化运动急推进的过程中,遗留下了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许多地方对社员入社的生产资料处理不当,没有进行评议定价就入了社,侵犯了群众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将社员的零星树木、果树和小块苇塘等统统强行入了社,而不给予任何补偿,有的地方在社员入社时对牲畜、农具折价过低,到期又不能偿还,这些都伤害了社员的感情。临汝县王堂农业社的辛立臣带头闹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社里在打井时,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把他祖坟上的牌楼砖拆去修水井,又把坟前的一棵大柳树砍了去做农具。这些怨气不断积累,再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最终导致辛立臣带头起来闹社。

    有的地方在社员入社时对牲畜、农具折价过低,到期又不能偿还;(7)农业社对社员劳动时间控制过死,社员劳动过分紧张,引起社员不满。有的合作社集中统一过多,对社员个人利益和自由照顾不多,不许社员搞副业,限制社员串亲戚和赶集。

    (8)确有少数不良分子,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煽风点火,制造事端,以达到个人目的,也是某些闹事事件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退社风潮潜藏着更深刻的原因,高级社是“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把社员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这种生产关系是受苏联集体农庄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过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认识觉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势必生矛盾。农民闹退社,正是这种深层矛盾的反映。

    燕山老人看法:有些高级社是由管理无能、专横**的干部统治着,高级社已经成为“封建庄园”,社员不甘心当受剥削压迫的“农奴”、“庄客”,为维权而奋起抗争,爆了闹社退社的风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