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央在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时告诉全国农民:“实行农业合作化就可以使全体农民得到富裕的生活”,“只有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实行合作化就可以用新的农具和新的耕作方法进行大规模生产,这样会带来比个体经济高得无比的产量。”
特别是1956年初中央制定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农业展纲要(草案)》(简称“四十条”)之后,全国普遍掀起了一股宣传热潮,重点就是向农民描画合作化运动完成之后的美好图景。例如,当时江苏省的宣传资料说:“四十条”实现后,“我国农村中的一切剥削制度将被彻底消灭,汪洋大海似的小农经济,将变为高级的大型的合作社经济,使穷根从此挖掉,富根开花结果,子孙万代幸福无穷;我国的农业将变成先进的农业,使荒地变成良田,低产变为高产;我国农民都将成为富裕的农民,家家丰衣足食,社社五谷丰登;我国农村将成为文化达、美丽幸福的农村,人人识字,个个读书,乡乡都有电话,社社都有收音机;到处是青山绿水,遍地是牛马骡驴,猪羊鸡鸭成群,路平桥好,四通八达,天灾能防御,四害被消灭,千年荒山开了花,百年大病断绝根,户户安康,人人欢乐……总之,全国农业展纲要,就像一幅美好动人的图画,画出了我国农村繁荣、幸福的明天。”与此同时,一些社干部在动员农民入社时,也纷纷向社员承诺、许愿,说加入合作社如何好,每个劳动日能够分到多少钱。如果遇到灾害或问题,国家会给予怎样的保障,等等。
长期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的广大农民刚刚摆脱压迫和剥削,他们对大力展生产、迅提高生活水平有着强烈的渴望。同时,在建国之初,广大农民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的**无比信赖,党所规划的如此具体而又生动的美好远景,对他们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大多数农民抱着比较高的预期“自愿”加入了高级社。
但是,这种美好的希望很快就在现实面前破灭了。农民在加入高级社后很快就现,由于合作社经验管理不善(当然有的地方也的确有自然灾害的因素),不仅大幅度增加收入、迅提高生活水平的承诺根本无法实现,甚至连入社之前的情况还不如,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部1956年12月6日的简报统计,各省一般都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社员户减少收入。减少收入比较多的户多半是富裕中农、小商贩和有技术的手工工人等,他们积极想出去单干。减少收入不多的户,情绪也有动摇。农民的失望之情很快就通过各种途径表现出来。例如,1957年春节,安徽省肥西县滨湖乡滨广社的一户农民贴出了这样的春联:前门是“有钱好过年,无钱真可怜;一年累到头,三两三钱油”。后门是“昔年富、数年富,年年富;去年穷,今年穷,年年穷”。新河乡贫农李海荣贴出的春联是:“**为人民,此话何用?儿女多非劳力,苦甚十分!”在河北隆化县的一座桥上还现了这样的“传单”:“入了高级社,真正也不错。挣了不少分,一算剩不多。社里一人,大家不能过。地了场光衣服破,回到家中挨大饿,你看难过不难过!”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强烈的反差是导致这一时期农民闹事的重要心理因素。
(3)农村基层干部官僚主义、特殊化,工作作风粗暴、强迫命令,使干群关系迅紧张、恶化。
合作化之后,搞合作化的积极分子绝大部分都当了干部,掌握了政治的、经济的大权,滋长了官僚主义作风,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强迫命令作风日益展,造成干群关系上的紧张状态。据《河北省委关于农村干部强迫命令作风的报告》,高级社干部的强迫命令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农业社的干部,在进行工作中,不同群众商量,不听取群众的意见,多是少数干部做主,甚至展到了一把手独断专行。「2」片面强调集体利益,不顾社员利益,限制社员活动自由。「3」任意克扣社员工分,罚劳动日,停止劳动,冻结存款,不给政府救济款和粮证等。「4」捆绑抽打群众,较以前也有展。
有的干部以为合作化后的农民成为集体化农民,一切事情都可以用行政命令的方法解决,社员稍有违背,就被扣上"落后"、"反党"、"破坏合作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45、农民为什么闹退社?-->>(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