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学总会开会时,由汉剧艺人傅心一提议,经李之龙和中国话剧先贤──刘艺舟、朱双云等人给予强力的支撑和培育,才将黄孝花鼓戏正式命名为──楚剧。方能使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渐至长大成器并成家立业。 接下来“德艺双馨”的沈云陔,创立了深沉细腻、含蓄凝练、生活气息浓郁的“沈派”风格。他一生演出剧目2oo余出,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表演上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所表演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和独树一帜“关派”艺术的关啸彬等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楚剧革命的举旗人、开山鼻祖。正是他们在声腔革命上锐意进取,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革新工作。使音乐设置、旋律丰弱、节奏变化、板式结构、演唱形式不断發展丰富。逐渐形成的声腔有:以“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旋律朴实,宜于叙事,擅长唱情。大多表现家庭故事、民间传说等题材,尤以塑造名种“小人物”形象著称。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清新活泼、通俗易懂的艺术特色。他们顺应楚剧观众“旦角当家”的审美潮流,迎合武汉人“悲剧情结”的心理,以旦角立身。率先打破过去以三小(小丑、小生、小旦)当家格局──变为以旦角为中心、独占舞台的局面(当年全省楚剧专业剧团24个和业余剧团2ooo多个)。先后曾赴上海、河南、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地巡回演出。抗日期间,楚剧人组织六个“抗敌宣传队”赴重庆、桂林等地巡演,可谓轰动江南,誉满大半个中国。培育出无可匹敌黄金命市场,造就了无与伦比的观众集群。这些被楚剧人尊为大师的艺术家们,除了极大地推动了某一艺术门类的本体构建外,对艺术最本质的贡献,还是用人格和艺格赢得广大人民的尊重。正是有了这些奠基者、领袖人物们不断革新创造,接力传承。从而,才迎来了楚剧剧团雨后春笋、艺术姹紫嫣红的春天;才把楚剧推向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艺术高峰;才开创了楚剧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全盛时期! 综上所述,之所以形成全盛时期的根本原因,简言之:除行政力量外,以观众为上帝,以质量求生存,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追求票房价值的最大化,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形成良性循环。方使得楚剧这只小鸟在宽松环境的天空自由地飞翔。这点在卖艺为生期表现尤为突出,在无限延长的“大锅饭”时期则走向其反面。在文艺院团转体改制实行产业化的现如今,回顾往事,史海钩沉一下,我们是否会温故而知新呢?我想会的吧。 二、 张巧珍作为他们的晚辈或弟子,责无旁贷地挑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千斤重担。她不仅出色地继承了他们团结、奋斗的“楚剧精神”,而且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楚剧艺术革新理论和实践。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时运交移,质文代换;歌谣文理,与世推移”。8o年代初期,“文革”的结束带来古装戏二度解放,在湖北得天独厚的楚剧一度出现门庭若市,一票难求的局面。1982年年底,我应邀为《中国戏剧》撰稿,采访张巧珍时,她却不无忧患意识地说:“要多为青年观众着想,要新曲老唱保持剧种特色,又要老曲新唱紧跟时代。只有努力创新,才能美化声腔,楚剧才有生命。”她的话简单朴实,此刻提出却有点未雨绸缪,语出惊人,因为这艺术见解不但充满辨证关系,而且对楚剧形势有居安思危之效并具一定预见性。 果不其然,后来戏曲危机不期而至,社会上有人说,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好东西,都带着时代的胎记,但也都难逃自己的历史宿命。都与时代渐行渐远,戏曲落后了,该淘汰了…… 巧珍早有所闻,每每如芒在背,坐立不安。她在大小会上大声呼吁:“决不能让楚剧垮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并利用自己一切讲学,教戏之机大力培养接班人,甚至楚剧粉丝。无论是对自己的嫡传弟子,还是市地县楚剧演员,她都一样喜爱,身教言传;无论是在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的讲座,还是在武汉市老年大学的课堂,她都一样毫不保留、认真地现教现唱;无论是在大雅之堂录电视,还是田头地角清唱,她她都一视同仁,一丝不苟地的献艺。图什么?图楚剧的真玩意传给后代,图什么?图楚剧还给人民。图什么?图楚剧即令海枯石烂,也要天长地久! 她在自己艺术总结中写道:“我深感楚剧的唱腔不是美不美,而是如何提高演唱技巧。当学生时我模仿关嘯彬老师,人称“小关嘯彬”,可说继承传统。但继承不是目的,模仿只是初级阶段。创新、发展才是目的。时代的发展,带来观众欣赏水平提高,得承认传统的演唱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满口音、口形匾平、缺乏共鸣点、口语化的报字旋律性显得干瘪等。为解决或弥补这些不足,我根据剧本规定情境和人物性格特征,大胆地向一切老大哥和姊妹艺术学习借鉴。有选择地吸收京剧的打音、歌剧旋律性;评剧的鼻腔共鸣和下滑音;还学习民歌、流行歌星气声的发声和演唱技巧,力求做到新老兼顾,土洋结合,逐渐摸索出真嗓为主,假嗓为辅,真假嗓结合的声腔体系和润腔法及演唱风格。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穿透力和现代品质的魅力。只有走雅俗共赏的路子,才能回到娱乐大众的文化本位上來,剧种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 张巧珍正是继承了前辈先贤的“楚剧精神”,艺坛拼搏4o余载,方成就卓著,硕果累累。 她主演(唱)的经典剧目有:《百日缘》、《蝴蝶杯》、《赶会》、《站花墙》、《访友》、《送友》、《白扇记》、《秦香莲》、《霜降前后》、《李双双》、《双教子》、《打金枝》、《庵堂认母》《罗帕记》、《杨乃武与小白菜》、《棒打无情郎》、《寻儿记》、《绣花女》、《许四姑娘》、《悠悠柳叶河》等四十多出传统戏和现代戏,成功塑造众多不同年类型的人物形象。《百日缘》等被中央电台选用,《李双双》、《站花墙》等唱段选场被中国唱片社多次制成唱片、录音带和录像带出版发行,畅销全国;在全国首次戏曲现代戏优秀唱段征集活动、编辑的节目中两个获奖。《追报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演出和演唱的剧目在《人民戏剧》、《湖北日报》、《长江日报》、《长江戏剧》、《江汉早报》、《
楚剧风靡香港-->>(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