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周末》等报刊及湖北、中央电台、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评论其艺术成就和经久不衰的播映(放)。张巧珍所著《我演唱楚剧的体会》在湖北省首届嗓音训练班上宣讲后出版。《我演“绣花女”的体会》和《我怎样演唱“李双双”》和“投水”等文发表于《戏剧之家》等刊物。 有春华必有秋实,有耕耘必有收获。张巧珍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无以数计,获奖感言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每到领奖站在镁光灯下,不善言辞,不谙交际的張巧珍,活梗的不像演戏中的她那般生龙活虎,如鱼得水。倒像挨考的小学生,本來台下满肚子的话,一上台开口却空空如也。非但没有慷慨激昂的感言,更没有桃花灿烂的笑容。有的倒是其反面一依然谦和的脸、谦恭的笑、谦虚的话。一句“我吃人民的饭,穿人民的衣,得为人民演好戏。”外加一个鞠躬,几个巴掌,完了。 三、 值得一提的是,张巧珍常常收到粉丝发来雪片似的信件,向她咨询“成功秘诀”,并称她为“天才”。其实,说真的,她并非完美无缺。身个小,文化低,算不上聪明绝顶的才女,也不大属回眸百媚的花瓶。假如非问她“成功秘诀”不可,那么有的,无非是一辈子只做一件好事──楚剧;一辈子只演一出拿手戏──悲剧;一辈子只工一个率先破例的行当──旦角;一辈子只扮一个绝活角色──苦难妇女;一辈子只唱一段天籁──悲迓腔;一辈子在人生路上,饱蘸血汗只书写一个高耸入云的大字──“爱”。 怎么爱?她视楚剧为命、为家、为爱人、甚至为一切。爱自己所演的每一个戏、每一个角色、每一段唱腔。岂止是爱,几乎到了如痴如醉、如醉如狂如的程度。她为爱,在初涉人世,不幸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沧为路人的养女,徘徊人生十字路口之际,不顾世俗的阻挠和家人不解,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楚剧,与之相依为命,生死与共,始终不渝地献身事业。她为爱,生活上艰苦朴素,节衣缩食,有时却出手阔绰──动用长期积攒微薄工资几百元买回三洋录音机,以作搜集名老艺人的优秀唱片,反复聆听对照,分析研究。往往为了创作一句新腔,日吟夜练,魂牵梦萦。无数遍的推敲,精益求精,使原汁原味与现代品质浑然天成。如说赵本山的小品笑滚了中国,那么張巧珍的悲剧则哭翻了湖北。她终于博采众长,自成“张派”。她为爱,惶惶然“文革”的云谲波诡,隐忍住邪风恶雨坚不改志,默默无语地耕耘着梨园的贫瘠。并百折不回地坚守人称“夕阳艺术”的边缘,克尽职守,克难而进。她正是为爱,英勇投身改革大潮,敢为人先的担 任承包团长,铁肩担道义,中流砥柱,一举旧貌换新颜,倡立新制新风,铸就了敢于担当的刚烈风骨与妩媚。她正是为爱,遭遇灾难相继,不惜舍家、舍子、舍命,作出巨大牺牲,却丝毫不受人生命运的影响而追求道德的力量。她正是为爱,克己为人,克私奉公;化“小我”为“大我”;化物性为人性。将大悲、大苦上升为对人民、对时代的满腔激情,在灵魂的炙烤与颤栗中灵光闪现地讴歌现实、人生之精华。用“天人合一”的精湛表演艺术,去深刻地昭示当代世界普遍共存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人类社会天、地、人和谐共处的普世价值观和博大深邃的人文情怀。同样她为爱,与生俱来地钟情、痴迷、研究、擅长于演绎悲剧,决非为个人一己之见,一时所好,而是服从或满足于荆楚广大劳苦人民之爱,所愿;更非企图渲泄自己内心的苦楚与怨怼,而是为了化解普罗大众的大灾大难大痛苦。因为她大彻大悟到:但凡大艺术都源自于大寂寞、大悲哀,最终回报为对民族灵魂的大慰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是她终身制艺术的不懈追求和行动的最高纲领。 世界伟大的作家高尔基说过:“天才,就其本质而说,只不过是一种对事业、对工作过盛的热爱而已。”如果说张巧珍是天才的话,则正是这样的天才了。 2oo3年9月1日,是个举团上下大喜的日子──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首次应邀赴香港演出。由张巧珍、彭青莲、占春尧、陈常喜主演的传统戏《蝴蝶杯》,折子戏《百日緣》、《赶会》和《站花墙》等戏风靡香江,声震华夏。 据香港媒体盛赞:“成熟于共和国建立前后的楚剧艺术,其旦角声腔艺术走过了由男声女腔到女声女腔,由平直粗放到婉转细腻,由俗美的自然发声到优美的科学发声等演变过程:其中,尤以科学发声法的运用和引进,使楚剧旦角声腔艺术起了质的飞跃.开先河者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巧珍。彭青莲是继张巧珍之后的又一个成功运用此法演唱楚剧的佼佼者。张巧珍声腔为彭青莲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文化环境和条件。一位戏迷曾赠彭青莲字画曰:‘百尺竿头君有望,指日可待张巧珍’。而彭青莲声腔艺术的成功,反过来又是对张巧珍声腔的一种强化和延伸……” 楚剧这个地方剧种能代表湖北人民向香港同胞献艺,风姿绰约地登上“东方明珠”金碧辉煌的大会堂剧院大厅,她的领衔主演受到热烈欢迎,引起世人瞩目。此举,使得历经沧桑的山野小花,一跃而成为绝代芳华的玫瑰花。也使得张巧珍从一朵平凡的苦菜花,弹指之间嬗变为高贵的牡丹花。更使得源于黄陂县龙须河水滚滚流入维多利亚港湾。令人不能不由衷地感到高兴。也不能不由衷地说,这是全体楚剧人的荣耀,这是“楚剧精神”的光大弘扬,这是楚剧史上又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诚然,楚剧能有今天,作为的领军人物張巧珍功不可没的。与其说她是星星月亮,倒不如说她是人民的演员;与 其说她是千千万万观众喜爱的“楚剧皇后”,倒不如说她是楚剧队伍中冲锋陷阵、赤胆忠心的战士;与其说她艺术上是“关派”、“张派”,倒不如说她是我们当代社会转型期的一名先进派──政治思想上名副其实、响当当的革新派。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几百年前,婉约派女词人这样哀叹时光的流逝。 是的,光阴既漫长而短暂,但有时有事确实值得的。从清道光年间1839年──2oo3年,从原始黄孝花鼓──现代楚剧,其间的行程啊!整整地用了一百六十四年──圆了几代楚剧人的梦──“走出湖北,打响全国”。搜读阁小说阅读网.sodu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