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人空巷的张巧珍现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旧好。面对青年演员的为前途担忧事,她始终做到“大胆培养,以老带新,亲自传授,打造精英。”为迅速打开局面,她一天到晚泡在团里,跟干部一起研究工作。为破除“大锅饭”苦乐不均的现象,她与大家反复讨论后制定了多种经营模式和奖惩机制。晚上演出泡在后台,抽空与人谈心交心。有几次她累病了,大家逼她回家休息,由徒弟顶她演出。一转眼,又见她或为大家端茶递水,或给这人披衣,或给那个抱小孩,要不叠服装,忙个不停。这样,逐渐稳住了军心,唤起了信心,也使全体团结一心了。  演出是硬道理,每年15o场的硬指标必须达到。作为团长的张巧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带着她的团队南征北战。无论春夏秋冬,不管日晒雨淋,她们的脚印踏遍千山万水,她们的汗水洒满荆楚大地。人称“惠农文艺游击队”。为节省开支,自带行李、自备炊具,唱草台,住民房。每当她们离开繁华闹市,辗转跋涉于崎岖的山径或弯弯的乡间小路,青山绿水尽收眼底,泥土清香扑面而来。亲切的话语,熟悉的笑容填满胸臆,所以,大家屡感如同回到父母的怀抱。  北风萧瑟,细雨霏霏。那年大年初三,她们在湖北新堤演灯戏,是露天舞台,演到中途天上突然下起雨来。在台上巧珍尽管衣著单薄,冷得瑟瑟发抖,脸上阵阵起疹。但她那发自灵魂深处的仙腔和悲迓,腔恰如“音乐是天使的演说”。人山人海的观众似被这磁性般的楚音牢牢吸引住,沉浸在她明丽甜美天籁之音中,如醉如痴。尽管人人渐成落汤鸡,却纹风不动,执意舍不得离开,仍入迷地看戏。她不禁心底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更加专注地投入角色从容表演。雨点不住地下,她的彩鞋进水了、戏装全湿了、脸上动流了、直冻得手发僵、腿发直,但一颗滚滚烫烫的心,驱逐了风寒雨袭。纯朴热情的观众不知是被剧情感染还是被演员忠于艺术、忘我的精神打动,人人热泪盈眶。巧珍也不知是深入了角色,还是因观众对艺朮的痴迷和酷爱所深深感动泪流满面。那一刻,台上台下心相通,情相融,他们双向互动、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共同谱写一出演员观众风雨恋情凱歌,响遏行云,感天动地。这无比恢宏的场面,壮丽图景,只有她与她的粉丝才能共同绘就,堪称杰作,蔚为大观。  让人无不玩味与感慨的是,在那时,无以数计的剧院、场前,门可罗雀的情势下,她们却宾客盈门,生意红火。它让我们看到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艺产业化的市场前景,也看到了楚剧不灭的希望和复苏的明天。  演出后剧团又收到一面大锦旗,上书“不忘农民的剧团”。  对这万人空巷的独特景观,专家称之为“张巧珍现象”。  正如“天门一百单八阵,阵阵不离穆桂英”一样,巧珍在自定每场演出费4元,与大家相差无几的所得下。付出却是,每年由她领衔主演完成15o场任务的7o%。她毕竟不是銅打鉄鋳,毕竟是血肉之躯,毕竟是人,是女人。不久她又吐血了,又倒下了。可是住院仅三天,为了信守合同,吐血还没止住,她把针头一拔,便去演出了。医生大为不解,十分生气地说:“你这个人真怪,就是个体户病到这个地步,也撒手不干了,你,你是真的玩命了……”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位舞台上鸟鸟娜娜纤弱女子,居然有着如此坚不可摧的钢鉄意志。它不仅表现了一位**员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也折射出一个楚剧人的良知和艺术家崇高的使命意识。  三、  据载: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她和她的战友们饱蘸改革的心血汗水,终于在承包协议书上留下鲜红的印迹。出色地交出承包答卷: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创作出4台大戏,5台小戏,超额完成任务,共演出466场,其中在农村、工矿演出313场,观众达8o余万人次,演出收入6o多万元。不仅解决了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繁荣了文化市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节省国家财政开支,也缓解了剧团经济危机,提高了个人生活水准。扭转当时一些院团“不演不赔,多演多赔”的局面,为省级文艺团体走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对于几十年一贯地吃“大锅饭”的文艺体制无疑是一次挑战,其震撼力不亚于十级地震。  诚然,区区6o万元,在一般人看来,不过是小菜一碟,何足挂齿?但是,假如你只看到钱,那你大错特错了!因为著名文化大师余秋雨告诉我们,“中国有一种‘文人的生态’,就是拒绝市场,大家以为这是人文精神。这种完全不关注苍天大地,完全不关注芸芸众生的所谓的文化人,很难令人接受。拒绝市场听起来是非常豪迈、干净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市场发展中文化研究、文化创造不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就无法受到社会的检验。无效的文化必然导致无聊,而无聊在一个文化资源短缺的国家,长期的无聊实际上就会导致无知,就是滥用了文化领域做了一件自我享用的事情,甚至是一个骗局。”  一个黑色的幽灵,在古老梨园的上空久久徘徊。一个低沉的声音,在现代荆楚的大地时时幽鸣:  振兴楚剧,筚路蓝缕,行吗???  请君一观——“万人空巷的张巧珍现象”,应是肯定而响亮的回答。搜读阁小说阅读网.soduge.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