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生效梨园杰,死当楚剧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soduge.搜读阁小说阅读网第1o节  我终身只做我爱做的事,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演出。就是累病、吐血,我也心甘情愿;就是倒在舞台上、再也起不来了,我也情愿心甘  一、  广为人知的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倘按这话说的,张巧珍‘得’了吗?‘得’了什么来着?  张巧珍,是湖北地方剧种卓尔不群的表演艺术家、湖北楚剧舞台上卓有建树、成就斐然的杰出人物。  她从艺48年,先后荣获奖项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  198o年,获“湖北省中青年演员会演二等奖”;  1984年,被群众投票选为“武汉地区十佳演员”和“知音金像奖”;  1986年演唱的《许四姑娘》“投水”唱段荣获“全国首届现代戏唱段演唱优秀奖”;  198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和“省文化厅赈灾积极分子”以及省青年联合会“建功活动二等奖”;  199o年,获“湖北省首届戏曲牡丹花奖”;  1991年,获“湖北省首届戏剧剧种比赛汇演表演一等奖”;  1992年,获“湖北省戏剧剧种比赛会演表演一等奖”和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以及省政协表彰;  1992年曾两次受湖北省政协“为改革和建设做贡献表彰大会”表彰。  1993年,获“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  1994年──1997年,连续被评为“省百团上山下乡演出先进工作者”  1995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演员”;  1996年,获湖北省文化厅、人事厅“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7年──2oo3年,连续被评为“湖北省文化厅优秀**员”;  1998年,被评为“省文化厅系统职业女标兵”  1999年词条录入《中国文艺家传记》、《湖北省文艺家传略》《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大辞典》;  2ooo年,获“湖北省楚剧艺术节特殊贡献奖”……  1  二、  广为人知的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倘按这话说的,巧珍‘得’了不少。那么,她‘舍’了吗?‘舍’了什么来着?  呵呵,您也许有所不知啊!正当张巧珍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隐藏在一连串成就背后的,却是一连串大灾大难的摩肩接踵。换句不该说的话,假如人生是战场,那么,不能否认“一将成功千骨枯”有某些真理的含义,不是有人说“演戏是舍生忘死的游戏”吗?大凡她在演艺上每次得到一个晋升或奖项,几乎都伴随着痛失自己的一位骨肉亲人:  1971年,婆婆去世;  1978年,公公去世;  1978年,养母严水萍去世  1983年,养父张克榜去世;  1984年,生母刘菊英去世;  1988年,生父杨惠民去世;  1996年,大儿子李可去世;  2oo8年,丈夫李洪钧去世。  在普通百姓的普世价值观里也许会有: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或知足常乐,平安是福;或“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或“功名利禄抵不过人情冷暖,灯火辉煌比不了家的温馨;平平淡淡才是生活,从从容容才是真情”;或人活着图个啥?不就图个夫妻和谐,家庭幸福么。诚然,很多好心人面对张巧珍的人生际遇,感叹地说,这‘舍’的也太大、太多、太难以承受了啊……  那么,我们的巧珍同志是怎样回答的呢?  时光如刀,斩断了春秋,却斩不断亲情。  張巧珍更深的痛苦不仅仅是上文说过丈夫生前的病,而是两个家庭和一大排多灾多难、贫病交迫的亲人!  1978年,养母严水萍去世后,巧珍和老公洪钧倾其所能,极尽孝道地隆重安葬罢。然后她不顾家境困顿,孩子多病。把年老体弱,孤苦零丁的养父张克榜接到自己身边,晨昏定省,端茶送水,熬汤喂药。她不在家则由老公洪钧悉心照料。使这位耄耋之年,风前烛瓦上霜的慈祥老人免去了空巢之优和孤独凄清之苦,终身有靠,不禁感激涕零。  1983年,养父因病去世时,丈夫出差在外。医生因百般抢救无效后对巧珍说,不行了,赶快转走。孤掌难鸣的她不顾自己身弱力薄把牙一咬,心一横,含泪将似有余温的尸体拦腰抱起放于担架上,跌跌撞撞地送到太平间。当化妆师发现是她的身份后,大为惊讶地说,怎么不叫人帮帮忙?她哽咽地说:“这蛮好,师傅,他是我亲生父亲,请您帮个忙,把最好的衣服给他穿上,把最好的妆化上,等会一起结算。我一定会感谢你,还一定请您看戏。”那人感动不已,连连点头一一照办。  难怪养父、母生前逢人便十分感慨地说:“唉!这辈子活的值得,我的巧珍、洪钧两个伢,真比亲生的女儿、儿子还要亲啊……”  1984年,得知生母刘菊英患胃癌不幸的消息后,巧珍正日夜赶排大型现代戏《流泪的红蜡烛》,剧中她又是担任女1号主角,担子重,况眼睛又正患角膜炎,无法亲自送母亲去看一次病,心疼不已。后来趁剧团休整放假五天之机,她才冒着凛冽的寒风拖着疲惫身躯赶去探望。临別时,她脱下自己崭新的军大衣轻轻地披在母亲生命垂危的身上。然后蹲下身子在她耳边强颜欢笑地安慰说:“妈,医生说了,您老人家会好的。我都安排好了,您安心养病。我又要下乡演出了,只半个月就回来了。我保证来陪您,再哪里也不去了好吗……”殊不知啊!一诀成永別。在她下乡后的第三天,她的母亲溘然长逝,等她风尘仆仆地匆匆赶回武汉时,看到的却只是个空荡荡的家和黑沉沉的骨灰盒。  诚然,很多好心人感叹地说,这‘舍’的也太大、太多、太难以承受了啊……  巧珍的生父杨惠民,出生寒门,全家人靠打豆腐为生。他幼怀壮志,发愤苦读,力图救国为民。殊不知生不逢时,误入歧途,成了伪官吏。1971年5月,公安部报送了《关于抚顺战犯管理所战犯死亡情况的报告》。周恩来总理立刻作出批示,狠狠地批评了公安部疏于检查和指导,导致“战犯病亡每年增长,证明工作水平日益下降”。并下令对病患罪犯要加强治疗,应“体现党的政策,给他们以‘特赦’的出路”。即令在“文革”的非常环境中,中央也从未放松对罪犯的关注。1975年,在**主席的提议下,中央无条件赦免全部在押战犯,这是新中国实施的最后一次特赦。  这样,杨惠民才被改造2o余年后释放归来,重获新生,重见天日。县政府安排他在镇上一家街道工厂做工,每月还有4o元的生活费。巧珍的生母恨他,不理他;她同父异母的姐姐张庆珍也怨他,不想管他。是的,谁不恨、不怨国民党?日本鬼子对我们实行“三光”政策,你搞什么“攘外必先安內”

生效梨园杰,死当楚剧魂-->>(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