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的枭雄,终究敌不过无情的时间与疾病的侵蚀,撒手人寰,留下的,是一个看似稳固、实则因外部强大压力而充满变数的摊子。
而他的儿子,新任辽东之主公孙康,显然没有他父亲那样足以威压四方的魄力、威望和底气。在刘湛相继扫平袁绍、稳定河北、西定凉州、威加西域的赫赫声威之下,尤其是在魏军展现出摧枯拉朽般的强大战斗力之后,这位年轻的继承者,审时度势,做出了最符合现实、也是最有利于保全公孙氏家族利益的选择——主动遣使,上表臣服。
“公孙康……此子,倒是比他父亲更能认清时务,懂得取舍。”贾诩缓缓开口,打破了书房内的沉寂,他的声音依旧平缓,却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冷静,“其父在日,倚仗辽东路远天寒,中原诸侯混战无暇北顾,故能割据自雄,行僭越之事。然而如今,主公英明神武,廓清宇内之势已成,兵锋之盛,军威之烈,天下皆知。凉州已平,西域归附,下一步,无论是南下图取荆襄,还是北扫幽燕残余,其势皆如泰山压卵,不可阻挡。公孙康若此时仍负隅顽抗,妄图延续其父旧梦,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此时果断遣使归附,上表称臣,虽失了独立称尊的虚名,却可保宗庙祭祀不绝,家族富贵得以延续,甚至可能获得主公册封,名正言顺统治辽东,实为权衡利弊之下,最为明智之举。”他的分析,鞭辟入里,将公孙康那点心思看得通透。
郭嘉嘿嘿一笑,接口道:“文和兄看得透彻。这公孙康,确实比他那个野心勃勃的老子聪明,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不过嘛……”他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狐狸般狡黠的光芒,“他这归附,有几分是出于真心敬畏,有几分是迫于形势的权宜之计,却也不好说,需要好好掂量。辽东那地方,山高皇帝远,民风彪悍质朴,易于煽动,且与乌桓、鲜卑乃至高句丽等异族杂处,关系盘根错节,利益交织。公孙氏在那里经营多年,树大根深,党羽众多。公孙康此举,怕也只是暂避我军锋芒的缓兵之计,内心深处,未必就真心甘情愿交出权柄。我们需得防着他阳奉阴违,表面顺从,暗地里依旧搞独立王国那一套。”他顿了顿,看向刘湛,语气变得认真起来,“不过,主公,反过来看,这同时也是一個绝佳的机会。一個可能兵不血刃,就将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辽西大片土地、数十万人口、以及数万精锐边军,逐步纳入我大魏版图和管理体系的天赐良机!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操作,既能顺利接收,又能有效制约,防止其尾大不掉。”
刘湛站起身,玄色大氅的下摆拂过地面,他缓步走到悬挂于书房东侧墙壁的巨幅羊皮地图前,目光如炬,精准地落在右上方那片用浅绿色标注、看似广袤却细节模糊的区域。辽东、玄菟、乐浪、带方……这些昔日汉武皇帝开疆拓土设立的郡县,在过去的百十年动荡岁月里,几乎成了朝廷政令难以抵达的化外之地,只是地图上一个个空洞的名字。如今,兵不血刃地将它们重新纳入中央政权有效管辖范围内的历史性机遇,就这般清晰地摆在了他的面前。
“奉孝、文和,依你们之见,面对公孙康的主动归附,孤该如何应对,方能既彰显天朝气度,接纳其诚心,又能确保我大魏利益,逐步实现有效掌控,杜绝后患?”刘湛没有回头,沉声问道,目光依旧胶着在地图上那片象征着土地与权力的绿色 区域。
贾诩沉吟片刻,条理清晰地陈述己见:“主公可效仿古代中原王朝处理边远藩属归附之故事,允其归附,承认其对辽东诸郡的现有管辖权,并可以朝廷名义,正式册封其为辽东太守,或为了示恩,可加封一个爵位,如‘辽东公’,使其名正言顺。但必须明确要求其奉大魏正朔,用我朝年号,按时缴纳象征性的贡赋,并且,最关键的一点,必须遣送其嫡子或重要子侄入朝为质,以示无武心。”他顿了顿,继续道,“同时,我方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书往来。必须派遣得力干员,组成使团,以‘宣慰’‘协理地方政务’‘帮助建立与中央联络’等名义,前往辽东襄平。使团成员需精干,既要能实地探查其军政虚实、民生状况,也要能监控公孙康及其主要部属的动向,并伺机逐步渗透,尝试掌握其部分关键岗位的人事任免或军队调动的知情权,为日后可能的直接管理打下基础。”
郭嘉在一旁频频点头,补充道:“文和兄所虑周全。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公孙康找点‘事’做,将他和他辽东军的力量引导向外。可以要求他协助稳定幽州北部边境,共同打击那些不服王化、时常寇边的乌桓、鲜卑部落,甚至可以对高句丽保持一定的军事压力。如此一来,既可消耗其精力财力,又能借刀杀人,削弱周边潜在威胁,还能考验其忠诚度。”他走到地图前,指着辽东半岛南端和与高句丽、三韩接壤的区域,“另外,主公切勿小看辽东之地。此地虽看似偏远,然土地肥沃,适合耕作,更关键的是,它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与三韩、扶余、高句丽乃至隔海的倭国都能通航。可责令公孙康开放如沓氏、平郭等主要口岸,准许我大魏官私商队前往贸易,收购其特产,销售我货物。”他说着,自己先笑了起来,带着几分天马行空的畅想。
刘湛转过身,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二位之言,正合孤意,思虑深远,互为补充。辽东,孤志在必得。”他语气转为严肃,“原则问题,寸步不让。必须要求其亲自入朝谢恩,面见孤王,陈述忠诚;必须遣送质子入邺城;必须开放商路,准许我方人员入驻协理。此三条,乃底线,无商量余地。”
他略作停顿,目光扫过郭嘉和贾诩,落在虚空处,思考着具体人选:“至于派遣何人前往辽东……文则将军,刚毅稳重,治军严整,威望素著,可任宣慰正使,代表孤与大魏军方,以示重视。副使则需一位心思缜密、善于机变、通晓地理民政、文簿律令的干才,以便协助文则处理具体政务探查与交涉。你们可有合适人选?”
郭嘉眨眨眼,笑道:“颍川荀氏子弟,荀衍荀休若,如今在文若手下历练,此人精明强干,尤善文书律法,且对地理户籍颇有研究,可为副使。有他辅佐文则将军,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他对于颍川老家的人才,自然是如数家珍。
“善。”刘湛颔首,“便以于禁为辽东宣慰使,荀衍为副使。另选调精通医术、工巧、农事之匠人随行,名为‘技术援助’,实则可多方探查辽东虚实。至于质子……”他目光回到郭嘉身上,带着考校的意味,“奉孝,你以为,公孙康会派谁来?又能派谁来?”
郭嘉几乎不假思索,应声答道:“以其长子公孙晃最为可能。此子年已十六,接近弱冠,有一定分量,足以显示诚意,且其母族在辽东势力不大,以其为质,对公孙康内部权力结构影响相对较小。若以此子为质,握于我手,公孙康投鼠忌器,便不敢轻易生出反复之心。除非……他舍得这个儿子,或者,他还有更出色的儿子。”他分析得透彻,带着一丝冷酷的精准。
“好。便以此为基础,回复文若。告诉文若,接待规格不妨高调,赏赐不妨丰厚,务使辽东使者感受到我大魏之气度与富庶,但涉及主权与原则之条款,务必坚持,寸土不让。”刘湛一锤定音,做出了最终决策。
最高决策既下,庞大的国家机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魏公行辕与邺城丞相府之间,信使往来愈发频繁,一道道指令被细化、执行。荀彧在邺城展现出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与协调能力。
约莫半个月后,历经长途跋涉的辽东使者团,终于风尘仆仆地抵达了邺城。为首的使者公孙模,约莫三十五六岁年纪,面容与公孙康有几分相似,但更显精干,眼神灵活,举止言谈间极尽谦卑恭顺之能事,礼数周到得几乎挑不出毛
第八十二章 辽东公孙臣服-->>(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