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三章:林凡与笑笑的小城日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分、2 分的硬币,还有一张一角的纸币,余光总瞥见女人在看笑笑。

    直到十分钟后,公交车 “哐当哐当” 地开过来,排气管冒着黑烟,门一打开,女人才转身往相反方向走,风衣下摆扫过路边的野草,没留下一点痕迹。

    上车后,笑笑趴在车窗上看风景,指着路边卖油条的摊位喊 “爸爸你看!”,他却紧紧攥着女儿的手,手心全是汗,连硬币硌在掌心里都没察觉。

    刻进日常的警惕

    从那以后,林凡的警惕几乎成了本能。

    每天早上送笑笑去居委会活动室,他都要推着 28 寸的永久牌自行车,绕着活动室的院子走两圈。

    车把上挂着一个军绿色的水壶,里面装着白开水,还有一个网兜,装着给笑笑换的鸡蛋 —— 是用最后几张粮票在粮店换的。

    院子里的木栅栏是去年冬天新钉的,他得确认每根木柱都没松动,栅栏上没被人撬开的痕迹;活动室窗台上摆着三盆仙人掌,那是张婶特意放的 “安全暗号”——

    只要仙人掌还在原位,就说明早上没人来过。

    活动室里摆着四张旧木桌,是从附近工厂淘汰下来的,桌面被孩子们用铅笔划得满是痕迹,有的还画了粮票的样子,歪歪扭扭写着 “1 斤”“半斤”。

    墙上贴着 “计划生育光荣” 的红色标语,标语下方还钉着一块小黑板,写着

    “今日活动:学唱《娃哈哈》、认粮票面值”。

    1993 年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居委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宣传政策,每次开居民大会,主任都会反复强调 “少生优生”,手里还拿着一叠宣传册,封面上印着 “优育知识”。

    孩子们课间玩的拍洋画,是当时最流行的玩具,画的不是变形金刚就是黑猫警长,五毛钱能买一大张,用透明塑料袋装着,笑笑的洋画都是林凡从百货大楼买的,比小卖部的质量好,不容易破,她总把洋画夹在语文书里,像藏着宝贝。

    他还会特意跟门口卖糖葫芦的赵大爷多聊两句。

    大爷姓赵,是退休工人,每天早上推着插满糖葫芦的稻草捆来摆摊,稻草捆上插着几面小旗子,写着 “无添加”,五毛钱一串。有路过的老人问 “用粮票换行不行?”,赵大爷摆摆手:

    “现在粮票不顶用喽,要现金!”

    林凡每次问 “赵大爷,今天没见生面孔吧?”,赵大爷都会放下手里的糖锅,往四周看一眼:

    “没有,都是老熟人,你放心,有陌生人我第一时间喊你。”

    糖锅里的糖稀冒着泡泡,甜香味飘得老远,笑笑每次路过,都会盯着糖葫芦咽口水,林凡总说 “等周末给你买”,却总怕她离开自己的视线。

    林凡私下找过张婶、李姨几个常凑在居委会长椅上做针线的大妈。那天他特意带了两斤苹果,用网兜装着,是前几天去市区送货时买的红富士,在当时算稀罕水果,三块钱一斤。

    大妈们织毛衣时,手指上套着铁制顶针,线团旁边放着旧报纸,上面印着 “粮票即将停止流通” 的新闻。

    “我就这一个闺女,她妈走得早,要是见着有人老盯着她看,麻烦你们多留意些。” 他说着,把苹果往大妈们手里塞,眼神里满是恳切。

    李姨接过苹果,擦了擦上面的灰:

    “凡子,你这是太紧张了,咱们这院儿谁不认识笑笑,谁家孩子不是大伙看着长大的?”

    张婶也说:“前儿王家还把粮票换成面了,说再不用就过期了,日子都往好里过,别瞎担心。”

    但架不住林凡反复叮嘱,张婶最后拍了拍他的胳膊:“你放心,我们天天在这儿织毛衣、看孩子,有情况准第一时间告诉你。”

    童装店的烟火气与牵挂

    日子表面上过得平稳,像居委会门口那条被踩得发亮的青石板路,每天都有街坊邻居来来往往,透着烟火气。

    林凡的 “笑笑” 牌童装店,在小商品市场里渐渐有了名气。

    1993 年的童装市场还不算热闹,大多是百货大楼里的 “娃娃乐”“小天使” 等老品牌,这些品牌靠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常搞 “买一送一” 的打折促销,一件棉袄才卖三十多块。

    市场里的摊位挤挤挨挨,卖布的摊位挂着 “涤棉布一元一米,纯棉布凭票加钱” 的牌子,老板拿着尺子量布,喊着 “要多少?给你算便宜点!”

    但林凡的童装不一样。

    他选的纯棉布料,在当时要三块七一米,比涤棉布料贵两毛钱,布店老板劝他 “涤棉耐穿,卖得快”,他却摇头:“

第六十三章:林凡与笑笑的小城日子-->>(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