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三章:林凡与笑笑的小城日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深秋的风掠过北方小城的柏油路,卷起几片枯黄的杨树叶,打着旋儿落在供销社的铁皮屋顶上。风里裹着街头的吆喝声 ——

    “烤红薯哎 —— 热乎的!” 刘大爷的嗓子带着烟火气,从街角飘过来,混着粮店门口 “粮票兑换最后三天” 的红色标语,把 1993 年的日子揉得软乎乎的。

    小城还没褪去计划经济的余温,主干道上最多的是二八自行车,车把上常挂着网兜,里面装着刚换的面粉;

    绿色铰接式公交车 “哐当哐当” 驶过,车身上刷着 “平价汽油供应点” 的广告。

    百货大楼是全城最气派的建筑,门口的广播里循环着《走进新时代》,林凡昨天就是在这广播声里排了十分钟队,在三楼 “儿童专柜” 给笑笑买了中华牌蜡笔。

    那会儿儿童文具选择不多,中华牌蜡笔以颜色正、不易断成了家长首选,米白色纸套上印着红色的 “中华” 二字,拆开时飘出的新蜡奶香味,沾在笑笑的羊角辫上,绕了一路都没散。

    动物园离小城中心有三站地,去的路上要经过修鞋匠的摊位,老鞋匠敲着钉子吆喝 “修鞋 —— 钉掌喽!”,锤子声敲在青石板上,和自行车的铃铛声撞在一起。

    1993 年的小城动物园规模不大,拢共就十几笼动物,老虎和大象是 “镇园之宝”。那天笑笑趴在老虎笼前看了足有二十分钟,看老虎甩着尾巴扫过笼底的干草,溅起的碎泥点落在她蓝色灯芯绒裤子的补丁上 ——

    那补丁是林凡用她妈妈留下的碎花布缝的,针脚有点歪,却洗得发白。

    后来她跟王猛叔叔说 “溅了一裤脚的水”,其实是把泥点说成了水,小孩子总爱把经历说得更热闹些。

    她趴在自家童装店靠窗的木桌上涂画时,阳光透过糊着塑料膜的窗户照进来,把老虎歪歪扭扭的斑纹映得发亮,大象鼻尖的苹果涂得太用力,蜡笔断了一小截,她赶紧用手指把蜡屑摁平,像藏着个小秘密,连呼吸都放轻了些。

    张奶奶坐在居委会门口的青石板墩上织毛衣,手里的腈纶混纺粉毛线是前阵子在小商品市场买的,三块八毛钱一团,装毛线的塑料袋上还印着 “上海针织厂” 的字样。

    1993 年纯棉线贵,一斤要十多块,普通人家织毛衣多选腈纶混纺,耐洗还不容易变形。她脚边放着一本卷边的《大众电影》,织针停了停,摸了摸孩子扎着羊角辫的头:

    “咱们笑笑见过大世面啦,你张奶奶这辈子都没摸过真老虎呢。”

    旁边卖烤红薯的刘大爷也搭话,用旧报纸包了块温热的红薯递过来:

    “下次让你爸带你来,大爷给你留个最甜的,烤得流油!”

    红薯的香味钻进笑笑鼻子里,她咬了一口,烫得直吐舌头,糖汁沾在嘴角,张奶奶用袖口给她擦了擦,笑出满脸皱纹。

    藏在糖衣下的寒意

    林凡靠在 “笑笑” 牌童装店的玻璃柜台后,看着女儿蹦跳着跑向修车铺,手里的算盘停了半拍。

    柜台里摆着几件刚熨烫好的小花袄,布料叠得整整齐齐,标签上用钢笔写着 “25 元 / 件”,衣服胸口印着 “好好学习” 的红字,是当时最时兴的样式。

    他喉结悄悄发紧,那层裹着女儿的欢愉糖衣下,总藏着个挥不去的影子 —— 上周从动物园出来时,那个穿藏青色双排扣风衣、戴太阳镜的女人。

    1993 年的小城还没多少陌生人,当时全国流动人口刚突破 7000 万,大多涌向沿海城市,像他们这样的北方小城,

    街上走的不是街坊邻居,就是周边村镇来赶集的人,手里常提着装满鸡蛋的竹篮,偶尔还会问 “收粮票不?”。

    居委会前阵子刚在公告栏贴了 “警惕外来人员” 的红色通知,用毛笔写的大字,还盖了居委会的红章,旁边贴着公交时刻表,用红漆写着 “1 路车每 20 分钟一班”。

    通知上说邻市最近丢了三个孩子,有目击者说人贩子专挑单独带孩子的家长下手。

    那会儿没有监控摄像头,居委会只能靠大妈们轮流盯梢、贴通知提醒,林凡每次路过公告栏,都要站着看半天,手里攥着的钱包里,还夹着几张皱巴巴的粮票 ——

    虽然用得少了,但总舍不得扔,心里像被浸了冷水,沉得发慌。

    那天他牵着笑笑等 1 路公交车,那辆绿色的铰接式 “绿色通道” 车迟迟没来,女人就站在公交站牌后,双手插在风衣口袋里,太阳镜遮住了大半张脸。

    笑笑扯着他的衣角要吃冰棍,他掏口袋找零钱,摸出几枚 1

第六十三章:林凡与笑笑的小城日子-->>(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