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先寄存在他的书架上。
在《狼烟北平》首演一个月后,刘一民来到了《人民文艺》,将自己在法国的见闻写成的几篇散文交给了崔道逸。崔道逸从刘一民法国回来后,就鼓励他将法国之行写出来。
1980年的《人民文艺》跟往常一样,看不出来有任何的变化。只有走廊里,裸露在外的电线和墙壁显得更破旧了。
所有的编辑将自己脑袋深埋在小山一般的稿件之中,拼命地寻找着可能有改稿后能用的稿件,更多的稿件还装在麻袋里面没有人动。
“最近写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看呀,都是受你的影响。还有的在信里面直接写着‘向刘一民同志致敬’的字样,我们这些编辑是兴奋和痛苦交织,你看看,老王的头发,都挠掉了不少。”
崔道逸笑着指向旁边正在挠头发的王姓老编辑,听到他们的谈话,老编辑抬头说道:“现在稿子是越来越多,但是能用的少。就连捡起来洗洗就能用的石头,也少了许多。”
“有的年轻人在信封上写着‘追随刘一民同志的脚步’,大部分人投稿都是随着一民来的,希望自己的第一篇稿子也能像一民一样,直接发在国刊上面。”
编辑摇了摇头,似乎是在觉得有些年轻人好高骛远,新人的稿子一般能发到当地的报纸或者杂志上就已经很不错了。
刘一民冲着崔道逸说道:“原来是这样啊,怪我怪我,那我走?”
崔道逸哈哈一笑,大声地说道:“来都来了,往哪儿走!”
快速地打开了刘一民散文,笑着看了起来。
王姓老编辑羡慕地看了一眼崔道逸后,又将脑袋埋进了稿子山里面,吭哧吭哧的挖石头去了。
对他们来说,看到一篇好稿子是享受,看废稿简直是折磨。即使是折磨,还得捏着鼻子多看两眼,生怕万一是自己有眼无珠。
“一民,你这个散文风格有点明清散文风格的感觉,娓娓道来,注重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个性,跟散文的写作风格不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散文才是真正的作者本人。”
散文和是两种不同的体裁,从格式到行文逻辑、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则是内容,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笔墨构思了一个基于现实或者是虚构的故事。
通过各种各样的情节,塑造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引发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故事的构造和人物的塑造,肯定包含了作者以往的人生经历、人生观和世界观。
但只是包含了作者的以往的经历和三观。
散文则本身就是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或者是对生活的感悟,直接展现了作者对待生活中事物的态度和精神。
更简单的说,通过看作者可能看错,通过散文看作者一看一个准。
刘一民将自己在法国的散文分为了七篇,先是以地点作为区分,一到六篇分别以巴黎、尼斯、马赛、里昂、沙里——多吉、最后在巴黎为题目。
第七篇则是讲的是自己书在法国出版谈判的始末,这七篇组成了刘一民的《法国行记》。
七篇散文,总共不到两万字。
“二十天的法国之行,我摇身一变成了西方媒体口中的‘鹰派’作家。”
崔道逸反复地读着第一句话,又低头思考,半天后笑着道:“想起来了,像是张岱的散文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言风格质朴,不重雕饰,但也不放弃描写。
初读很平静,但是你在法国发生的事情,不免多了几分鲁迅先生的战斗性,是好散文。”
李记走了出来看着刘一民,用乡音说道:“一民,我的老乡来了!”
崔道逸将刘一民的散文递给了李记:“老李,你看一看,这是一民的法国之行的散文,这也是他的第一篇散文。”
李记看了一眼其他跃跃欲试的编辑,警告了一声,转身喊着他们两个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李记的办公室跟外面的大编辑室相比,没有煤气熏天的感觉,摆
第150章 散文《法国行记》-->>(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