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3章 :营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感叹:“舒坦…这大冷天的,官府还惦记着俺们这些苦命人送热汤…”

    那吏员摆摆手:“大娘可别这么说,使君…哦,张候有令,凛冬酷寒须保民安康,这姜汤是郡府工坊每日熬煮,我们按点送到各营区,你老慢用,不够还有。”

    刘三嫂也领了一碗,热腾腾的姜汤下肚,驱散了早起的寒意,也让她心里踏实了不少。

    在广宗,饿死冻死都没人管,哪会有官爷大清早顶着风雪送热汤?

    喝完姜汤,身上有了点热气,刘三嫂告别陈阿婆,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积雪,往营区外围的工坊区走去。

    工坊区沿着一条尚未完全封冻的小河展开。

    巨大的水轮被湍急的水流推动,发出沉闷的隆隆声,带动着岸上一排排木制机械运转不停,因为靠近距离兹氏县较近所以这里被规划为了并州纺织厂之一。

    空气中弥漫着羊毛膻味,棉絮和草木灰碱水的气味。

    穿着厚实棉袄戴着露指手套的妇人半大孩子,甚至一些手脚还算灵便的老人,都在敞开的工棚下忙碌着。

    刘三嫂熟门熟路地走到一处挂着梳毛三坊木牌的工棚前。

    里面几十架巨大的水力梳毛机正在轰鸣运转。

    巨大的木制纺轮带动着密密麻麻的纱锭飞旋,将经过初步清洗的原毛梳理成粗细不同的毛线。

    “王坊头!王坊头?”刘三嫂朝着里面一个穿着皮围裙正检查机器运转的中年汉子喊道。

    那汉子闻声回头,看见刘三嫂,脸上露出笑容:“哟,三嫂来了!正好!刚到了一批短棉,要赶着弹松,絮进冬衣里,这活儿轻省,就是费功夫,按絮好的棉衣件数算粮票,干不干?”

    “干!干!”刘三嫂眼睛一亮,连连点头。

    絮棉衣这活计,坐在避风的工棚里就能干,比去外面砍柴伐木轻松多了。

    王坊头领着她到旁边一个堆满雪白棉絮的棚子,指着一架结构奇特的木制器械和一个大木箱。

    “喏,这是脚踏轧花机,能把棉籽脱干净,这是弹棉弓,可以把棉花弹蓬松,弹好的棉花铺进那边裁好的布夹层里,用大针脚缝好压实就行,旁边有样子,看几遍就会。”

    刘三嫂看着那轧花机和弹棉弓,觉得新奇。

    棉花这东西也是来了并州后才见到,冀州根本就没有。

    她学着旁边一个老妇的样子,坐在轧花机前,脚踩踏板,双手配合着将带着棉籽的棉桃喂入机器。

    只听咔嚓咔嚓几声轻响,雪白的棉絮从前面吐出来,黑亮的棉籽则从下方一个小槽里滚落,果然又快又干净!

    弹棉弓更神奇,用木槌敲击那根粗大的牛筋弦,发出嘭…嘭…的闷响,震得下面的棉花团迅速变得蓬松柔软。

    刘三嫂很快就上手了。

    她手脚麻利,絮三件棉衣能得一张最小面额的粮票。

    粮票是她没见过也是来了并州后才知道叫纸的东西,盖着太原郡仓曹的朱红大印和复杂的防伪花纹,写着粟米多少多少或粗布多少多少等字样。

    这东西金贵,能在并州南部任何一个民营官营的店铺里换得实实在在的粮食,盐,布匹甚至针线。

    工棚里温暖,弥漫着新棉的清新气息。

    妇人们一边手上飞针走线,一边低声唠着家常,话题离不开男人跟孩子,还有对开春分田的憧憬。

    “听说分了田,头两年不用交粮税呢!”

    “可不是!使君…张候仁义!俺家那口子在安北军里捎信回来说,顿顿能吃饱,还有荤腥呢!”

    “唉,就是这兵当的…开春胡狗要来,心里总是不踏实…”

    “怕啥!有高顺将军练着兵呢!俺家那口说,高将军凶是凶,可本事大!练得狠,那是为咱好!咱男人挡在前面,后头就是娃娃跟田,胡狗真要来了,老妇哪怕用牙齿用指甲也要抓死咬死那些胡狗!”

    刘三嫂听着,手里的针线不停,心里也翻腾着。

    男人入了军,提着脑袋换前程,她这当婆娘的,也得把家撑起来,把狗娃拉扯好。

    日头渐高,工坊区更显喧腾。

    火室(蒸汽机)驱动的巨大锻锤在铁器坊那边发出有节奏的巨响,震得地面微颤。

    水

第213章 :营生-->>(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