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并州的凛冬,冷得渗骨。
昭余泽北新辟出的流民安置区。
这里窝棚连绵,一水儿的厚实夯土墙基,粗壮的松木为梁柱,顶上铺着厚厚的用草泥反复拍打过的茅草顶,再压上防风的压条。
这是久经流民考验的太原工曹带着泥瓦匠琢磨出来的越冬棚,比单纯用木头树枝搭的棚子暖和太多。
窝棚之间留出足够宽的通道,覆着压实的雪壳,便于行走,也能防止走水。
每隔一段距离,便有用砖石砌出烟道的公共火塘,白日里,妇孺老人便围聚在此,借着那点热乎气儿,做些手工活计,也省了各家各户的柴火。
天色刚蒙蒙亮,营区深处一间稍大些的窝棚里,刘三嫂已经利索地起了身。
她男人刘三,就是那个胸口有刀疤,在广宗跟着天公将军打过钜鹿的黄巾什长,十几日前入了安北新军。
家里没了壮劳力,营里分发的口粮虽饿不死人,但想吃好,还得靠自己想法子。
棚子里比外头暖和不少,但哈气依旧成霜。
刘三嫂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小心地拨开角落里一个用破棉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瓦罐。
一股淡淡的带着点酸腐气的酱味儿弥漫开来。
这是她用营里发下的黄豆,学着本地老妪的法子捂出来的豆酱,稀罕得很。
“狗娃,狗娃,醒醒!”她轻轻推了推蜷在草铺上睡得正香的儿子。
七岁的狗娃揉着惺忪睡眼,小脸有些发青:“娘…冷…”
“快起来,把这碗热糊糊喝了,身子就暖了。”
刘三嫂从火塘边温着的小陶罐里倒出小半碗灰褐色的糊糊。
这是用营里发的压饼碾碎,混了点豆酱和雪水熬煮的,带着点咸味和豆香,是狗娃的早饭。
狗娃吸溜着鼻子,捧着碗小口喝着,眼睛亮了些:“娘,爹啥时候回来?他说入了军,就能吃饱饭,还能给我带肉馍馍呢!”
刘三嫂摸了摸狗娃的脑袋:“快了,开春你爹就回来了,入了安北军,那是正经吃官粮的!你爹那么有本事,说不定还能立功呢!到时候,别说肉馍馍,白面馍馍都管够!”
她一边哄着儿子,一边麻利地收拾。
将狗娃裹严实,塞给他一个昨晚烤得硬邦邦的杂粮饼子当零嘴,嘱咐他就在窝棚附近玩雪,别跑远。
自己则揣上两块压饼,拎起一个空麻袋,准备去营区外的工坊区看看。
刚掀开厚厚的草帘子,一股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雪粒子就灌了进来,呛得刘三嫂一个趔趄。
“哎哟,三嫂,这么早?”
隔壁窝棚的帘子也掀开了,露出陈阿婆满是皱纹的脸。
她裹着件流民都有的灰布棉袄,厚实挡风。
“阿婆早。”刘三嫂紧了紧头上的旧头巾。
“去工坊区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揽点活计,换点粮票,给狗娃攒着开春买双新鞋。”
陈阿婆咳嗽了两声,叹道:“你这身子骨…天寒地冻的,唉,也是没法子,我家那不成器的小子,要是能有你家三子一半出息,老婆子我也能松快点。”
正说着,一阵清脆的铜铃声由远及近。
只见两个穿着深青色吏服,臂缠红布箍的年轻吏员,推着一辆独轮木车,车上放着几个大木桶,正挨个窝棚区走动。
“领姜汤了!领姜汤了!驱寒暖身,一人一碗!”一个吏员敲着手里的小铜锣,声音清亮。
另一个则麻利地掀开木桶盖子,热气腾腾的辛辣姜味瞬间飘散开来,在这寒冷的清晨格外诱人。
“是郡府的巡吏!”陈阿婆眼睛一亮,赶紧回身去拿碗。
刘三嫂也折返回来,取了自家的陶碗,营区里的人听到动静,纷纷拿着碗出来。
两个年轻吏员动作熟练,用长柄木勺舀起滚烫的姜汤,稳稳倒入递来的碗中。
姜汤浓黄,里面还能看到漂浮的姜丝和少许的红枣,热气袅袅。
“大娘,小心烫。”给陈阿婆舀汤的吏员笑着提醒。
“哎,哎,谢谢官爷!”陈阿婆捧着碗,小心地吹着气,啜饮一口,一股暖流从喉咙直下肚腹,冻僵的身子都活泛了些。
她忍不住
第213章 :营生-->>(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