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徐帅,此策虽妙,却有一大隐忧。将防线推进至宁远乃至更东的锦州,固然战略主动,但数百万石粮秣军械如何输送?辽西本地经战乱摧残,恐难供养大军。若全靠关内陆路转运,耗费巨大且易被截断。唯一可靠的补给线,便是海路。若我大明水师不能确保渤海海峡畅通无阻,这条宁锦防线,反而可能成为吞噬钱粮、拖垮国库的无底洞,届时……恐不如稳妥退守山海关。”
此言一出,朱元璋、徐达等人都陷入了沉思。李善长是从国家统筹和经济角度出发,考虑得更为深远。战略上的妙笔,需要强大的国力尤其是制海权来支撑。
仿佛是为了回应李善长的担忧,天幕适时展现了孙承宗接下来的举措。
他不仅力主守宁远,更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
天启三年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缮宁远城,并逐步恢复山海关至宁远一线的城池堡垒。
更精彩的是后面:只见孙承宗大力招抚流亡的辽民回归故土,分发牛具种子,开垦荒芜的田地。紧接着,他又组织人力开采当地煤炭,发展煮盐业,并利用海运与外界贸易互通……
一时间,荒芜的辽西走廊竟然显现出复苏的景象。
看到这里,李善长先是愕然,随即抚须长叹,眼中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好一个‘以辽土养辽人’!开源节流,就地取材,以战养战!这孙承宗……竟有如此经济之才!若他在明初,老夫这丞相之位,怕真要退位让贤了。”
旁边的蓝玉偷偷撇了撇嘴,心里嘀咕:“能耐是大,可这么能干又揽权的阁臣,放咱这时候,怕不是第二个胡惟庸哦……”当然,这话他只敢在心里想想。
朱元璋则目光炯炯,看着天幕上孙承宗的一系列操作,缓缓道:“能文能武,知兵知政,此乃王佐之才!善长所虑的海运之险确实存在,但看此人手段,未必不能解决。他这是在给那条防线注入生机,让它能自己活下去!唯有能活的防线,才是真正的防线!”
天幕之下,洪武君臣已然明白,这宁锦防线绝非单纯的军事工事,而是一个融合了军事、经济、民生的宏大战略体系。它的成败,将极大影响大明与后金博弈的最终结局。而孙承宗此人,其眼光、魄力与执行力,都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