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7章 孙承宗主修宁锦防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但距离山海关太近,战略纵深不足。若以此为第一道防线,则门户洞开,敌军一旦突破,顷刻间便可兵临山海关下,我方几无缓冲余地。且此地难以屯驻重兵,无法对广宁、辽阳之敌形成有效威慑,被动挨打,非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天幕上“宁远”二字。“用兵之道,在于掌控主动。防线之前出,非为虚张声势,乃是为了争取空间、争取时间。需择一要点,能卡敌之咽喉,使其进退失据,又能与我核心关隘(山海关)互为奥援,方为上策。”

    冯胜接过话头,他从工程与防御体系的角度补充道:“大帅所言极是。所选之地,还必须具备修筑坚城巨堡的地利。需有山川之险可依,有水源之地可用,周边有足够开阔之地可屯田、练兵马,方能支撑大军长期驻守,将一处军事据点,变为一颗钉死在敌人进军路线上的硬钉子!否则,孤城悬于外,终难持久。”

    三位大明顶级的军事战略家,虽隔着二百多年的时光,仅凭有限的文字信息,却已迅速排除了错误选项,他们的思路正清晰地朝着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收束——能同时满足扼守要冲、拥有纵深、便于防守、利于支援这些苛刻条件的,辽西走廊之上,唯有一地!

    就在他们的分析与判断趋于一致之时,天幕中,孙承宗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他力排众议,选择了宁远!

    当孙承宗阐述选择宁远的理由——“内抱岩关,南临大海,实为天设之险”,“稳守宁远,可保山海关无虞”时,徐达、冯胜、蓝玉三人眼中同时爆发出赞赏的精光。

    “善!”徐达忍不住低喝一声,脸上露出见猎心喜的笑容,“英雄所见略同!此策方是老成谋国、知兵之言!宁远此地,选得精准无比!卡住了辽西走廊之腰眼,自此,攻守之势异也!”

    蓝玉也收起了轻蔑之色,咧嘴笑道:“这孙阁老,有点东西!不是那等空谈的文人。守这里,才算是把拳头顶到了敌人的鼻子底下!”

    他们的讨论,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旁观,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最高级别的军事推演。而孙承宗的决策,在这场推演中,获得了洪武朝最强军事智囊团的一致认可。

    然而,一直沉默的李善长却微微皱眉,提出了一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

第367章 孙承宗主修宁锦防线-->>(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