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章 大势逆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会成为刺向某些人的利剑。

    此时便是类似的情况,这些奏章绕过了内阁,直接到达了皇帝的面前。

    为何如此呢?

    因为有人不希望这些奏章先过李显穆的眼,希望李显穆在这件事上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可惜皇帝不愿意让他们如愿,在翻看这些奏章后,第一时间就召来了李显穆,并且要李显穆给出意见。

    李显穆将奏章取出来,一眼扫过,便见到署名的地方被涂黑了,已经见不到是谁写的。

    他不动神色的用眼角余光扫过皇帝,心中则有些感慨。

    皇帝可真是天生的皇帝。

    虽然非常信任他,虽然对这些奏章有所不满,但依旧自然而然的保护这些上奏者的信息。

    让人不得不想起《史记·项羽本纪》之中,项羽直接向刘邦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之言”,二者一对比,政治能力可谓是天壤之别。

    太祖、太宗、仁宗、今上,大明有四代优秀的皇帝,于是有如今的强大。

    收回外放的思绪,李显穆将注意力放在这些奏章之上,而后越看越皱眉。

    看到最后,紧皱的眉头缓缓散开,带上了一丝嘲讽之色,只讽笑着摇了摇头。

    “一派胡言!”

    李显穆厉声。

    朱瞻基紧皱的眉头也彻底消散,“朕也觉得这些奏章说的有些牵强无理,但又说不清楚哪里不对劲。”

    奏章上的内容是有关于河南和山东情势的。

    在圣旨降于河南约七日,整个河南、山东二省,都被反贪司、锦衣卫、禁军、京营等势力搅得天翻地覆,其声势之浩大,让几乎所有关注的人都为之心惊胆战。

    皇帝这到底是要做什么?李显穆又要做什么?

    调查一个低级官吏的死需要这么大费周章吗?

    而且赵城不一定是死在同僚手中,也可能是真的死在绿林手中,如此大动干戈已然是极限,现在难道还真的非要扣一个真凶出来吗?

    反贪司在山东和河南调查黄河大堤案,需要查那么多东西吗?

    那些和黄河大堤案完全没关系的东西怎么也在查,海道漕运衙门的河南衙门被频频登门,甚至偶尔问起漕粮、库银之事。

    这怎么能随便查呢?(万一真的查出问题来怎么办?)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府、朝廷,都有无数的问题,大多数时候它是薛定谔的状态,只要不查就能顺利运行下去。

    但若是真的要查,很可能一个小小的问题,最终会演变成巨大的灾难。

    譬如水门事件,谁都想不到一场窃听事件,最终竟然会导致一位总统下台,简直是那首西方民谣的真实展示——“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在中国有一句更合适的话——“有些事不上秤没二两重,一上秤千斤都打不住。”

    除了像李显穆这样敢保证自己绝对没问题的,其他大多数人,甚至包括李显穆的岳父英国公、兄长韩国公等人,谁都不敢说自己就没问题。

    于谦等人大肆扩大调查范围,如今感觉到害怕的已经不仅仅是可能参与到黄河大堤案中的人,甚至包括其他在山东、河南、漕运中有利益干系的人,以及和这些衙门官吏有干系的人。

    可能被调查出事的官吏人数一下子多了十倍不止。

    于是许多人上奏,要求反贪司和锦衣卫“虽有正案查办,却不得扰乱民间,山东、河南乃是紧邻京畿的要地,若是一着不慎,便可能影响京城安危,不可不察。”

    这样上奏的人,其目的和原因形形色色。

    可能有的人真的是这样想,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于谦他们这样大肆调查,的确是会造成当地人心惶惶。

    毕竟谁都不知道火会不会烧到自己身上,至于什么清者自清,那是只有小孩子才会相信的话。

    政治不相信清白,只相信站队。

    自古以来被诬陷至

第27章 大势逆转-->>(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