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被逼急了眼,南宋朝廷能公布如此法令?
完全可以说,钱荒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南宋经济的继续发展。
如今赵朔汗国越发兴旺,但有从西方掳掠的金银铜,还能够支撑,已经废除了这条政令。
谁知道,赵朔汗国的金银铜能支撑到什么时候?
商人、工坊主们都有些提心吊胆,对扩大生产规模有着不小的疑虑。
现在赵朔汗国有了如此巨大的金银铜储备,怎么可能还出现钱荒?
就算一时金银铜开采不出来,朝廷以矿山为准备金,发行纸钞商人们也乐见其成啊!
大家不是不愿意要纸钞,只是怕朝廷滥发纸钞而已。
百姓们虽然不懂这些道理,但是明显感觉到,杭州城内用人的地方越来越多。
只要有手有脚,就不愁没饭吃!
只要肯吃苦,不愁小日子过不好!
对了,还有女人。
娶不起汉女,可以买个倭女嘛!每名东征将士,都获得了三个年轻的倭女。
很多回国之后,就直接发卖了。
毕竟,汉军还缺女人?一下子家里多了三个女人,还真不好养活。再说了,还有河东狮吼的缘故。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简简单单,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就有了!1
再加上赵朔去除了南宋的苛捐杂税,以及免了江南的一年的半数徭役……
杭州的百姓们,以前简直做梦都想不到这种生活,不断称颂着赵朔。
其三,也是让别之杰等人最看不过眼的,最近报纸上正在进行一场热议:天下将持续至少百年的和平,甚至是永远!
在春秋战国时,华夏有北胡侵扰。
在秦汉时期,有匈奴崛起。
后来,北魏有柔然,唐时有突厥、契丹,北方的敌人似乎层出不穷,杀之不绝。
为什么?
现在人们已经明白了。
华夏北方的草原,和西方的钦察草原连接在一起。杀了一批,还会有更多的人从钦察草原迁来。斩之不尽,杀之不绝。
如今,赵朔却已经和蒙古人一起,将钦察草原彻底控制,北方的威胁就此消失。
蒙汉一体,连赵朔参与创制的蒙古文字都有汉字的影子。如今有很多蒙古人,通汉语,懂汉人文字,穿汉人衣冠。同样,有很多汉人通蒙语,懂蒙古文字,喜欢蒙古服饰。久而久之,两族纵然不能合二为一,也是血脉相连。
赵朔在扶桑杀戮甚重,大大减少了扶桑的人口。在西方,赵朔实行类似扶桑的策略,减少当地的人口,移民汉人,改变当地的人口对比!
持续百年的天下太平,算什么难事?
以后,纵然华夏有气运衰落的那天。恐怕世上绝大部分领土,已经化为汉人和蒙古人的熟土。即便再起大战,内部厮杀总比和异族厮杀,杀的人少的多吧?
如此议论,让赵朔的声望更上一层楼!
眼见朝廷和赵朔的声望越来越高,作为被新时代抛弃的失意者,四人当然越发郁闷了。
从别的地方攻击不到赵朔,就只能说他残暴不仁,杀戮太多了。
不过,今天说话的只有别之杰、郑采和戴庆炣。
王伯大一直只是喝酒,没有说任何话语,若有所思。
“嗯?”
别之杰道:“王兄今天是怎么了?为何今日不发一言?难道如那些市井小民一般,认为赵朔在扶桑的屠戮是正确的吗?哼,我只听说过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可没听说过王师所至妇孺尽屠的!”
“那倒不是。”
王伯大在三个人的面上看了一圈,忽然正色道:“你们相信,天人感应吗?君王有德,四海升平,风调雨顺。君王无道,天降灾劫,百姓流离失所。”
别之杰道:“我们当然……”
他本来说想说的是“不信”,不过马上就把话咽了下去。
对于儒生来讲,表面上还是要表现的信这个的。
不是因为迷信,而是要靠这个制约君王。
君王从理论上讲有无限的权力,儒生们怎么制约呢?就是宣传天人感应。
比如,君王的老妈生病了,比如某地闹大灾了,就可以宣扬是君王德行的问题,借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别之杰作为大宋官场的老油条,对此当然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
但是,他转念一想,王伯大总不会无缘无故的问这个问题,肯定是意有所指。
而且,王伯大这个人不简单,此人是很有能力的。
二十三年前
292章 一二四零年的大灾,检验赵朔汗国的成色!-->>(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