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92章 一二四零年的大灾,检验赵朔汗国的成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姚枢称得上华夏人杰,对华夏以及赵朔汗国都有着清晰的认知。忽必烈虽然是蒙古人,没有姚枢对华夏了解的那么清晰,但也从谏如流,打消了利用赵朔残暴杀戮做文章的心思。

    但是,江南某些落魄的迂腐文人就不这么看了。

    杭州,涌金门外,西湖之畔,丰乐楼。

    赵朔嫌“临安”的名字太过晦气,如今已经让此城恢复本名,依旧称杭州。

    丰乐楼则是杭州最大的酒楼。

    “率兽食人,岂非独夫乎?”

    “他对扶桑如此残暴,简直超越了夏桀商纣!”

    “怪不得他一直不称帝呢,肯定是知道自己不配!”

    ……

    三楼一个雅间内,四名身着青衫的原南宋官员,一边喝酒,一边低声议论着。

    这四个人分别是:原来宋国太平州知州别之杰,侍御史郑采,尚书省右郎官王伯大,右谏议大夫戴庆炣。

    别之杰最为年长,今年六十岁。

    戴庆炣最为年轻,今年三十九岁。

    如果宋国仍然存在的话,以他们的年纪和官位,来日位列宰执的可能是很大的。

    即便不能位列宰执,在宋国享受高官厚禄不香吗?

    然而,赵朔率军打过来了,他们既觉得赵昀没什么前途不肯跟着赵昀走,也因为赵朔收了他们田地和特权对赵朔愤恨异常,不愿意去西方建功立业。

    于是乎,留在杭州这个花花大城内享受,靠着之前买下的一些铺面收租为生。

    按说这种日子,比寻常老百姓强多了。

    但和之前的日子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四个人难免怨气冲天,经常凑在一起议论国事。鸡蛋里面挑骨头,讥讽赵朔汗国的种种失策之处。

    在他们看来,他们这种“大贤”,赵朔不恭恭敬敬请出来为官,就是天大的罪过。

    他们分外盼着赵朔倒霉!

    当初,赵朔下了《灭倭诏》,决定出兵扶桑,他们就觉得万里波涛岂是易与?

    他们甚至拿赵朔的这次跨海征扶桑,和隋文帝杨坚派遣大军跨海征高句丽做对比,徒劳无功还是好的,恐怕能回来的人十不存一。

    别之杰甚至想在杭州的报纸上发文章,讲述这个观点。

    也不用担心遭到官府的报复。

    他以忧国忧民的态度,向朝廷提建议,劝朝廷谨慎行事,不要轻易兴兵,难道有什么错吗?

    国虽大,好战必亡嘛。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但是,报纸要想卖出去,那得登百姓们愿意看的。谁愿意看这种丧气话?没有报纸愿意帮他刊登。

    以后赵朔汗国又实行了舆论管制,就更别提刊登了。

    别之杰真是生了一肚子气。

    后来,赵朔东征扶桑结束,种种过程和战果都在各大报纸上刊载。

    别之杰刚开始还暗自庆幸,没有发表那篇文章,要不然现在可就要被打脸了。

    不过,接下来,民间的反应实在是让他看不过眼。

    其一,就是硫磺价格的应声而落。硫磺除了做火药之外,还有着做药用,治疗皮肤病。可以用在工坊中防腐和漂白。

    随着大批的硫磺从扶桑运来华夏,无论药铺里面的硫磺,还是各种烟花的价格都应声而落。

    有便宜东西买,百姓们能不高兴吗?

    其二,随着扶桑巨大金银储量的传出,不仅是汇票开始大规模的流行,而且使商人、工坊主们大受鼓舞,杭州的市面上越发兴旺。

    很简单的道理,钱荒的问题几乎是彻底解决了。

    历朝历代,生产力被破坏严重,就会物价飞涨。但是,如果生产力发达,但是货币不够,就会出现钱荒的现象。空有货物没有一般等价物,商品价格降低都卖不出去,只能亏本。

    比如大唐年间,武则天时期就出现了钱荒的现象。为了缓解钱荒,朝廷下令,不得积蓄锦缎。锦缎,当时是能当钱用的。富贵人家积太多的锦缎,那不就更加钱荒了吗?著名的酷吏侯思止,就是因为私蓄锦缎被斩。

    事实上,南宋经济发达,本来就有着“钱荒”的问题。

    南宋朝廷下旨,严禁将铜钱运往国外。

    无他,宋国的铜钱都不够用,而外国又需要大量宋国的铜钱,不禁止铜钱外流行吗?

    正所谓:“禁铜钱无出化外,及闻沿边纵驰,不复检察。自今五贯以下者,抵罪有差;五贯以上者,其罪死”。

    换言之,只要向境外走私五贯铜钱以上,直接死刑!

    

292章 一二四零年的大灾,检验赵朔汗国的成色!-->>(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