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即便我是罗莎莉亚的未婚夫,贝尔贝王国对我这个曾被称作“愚帝”的人保持警惕,也在情理之中。其实,尽管罗莎莉亚嘴上不说,但我知道,她或许仍有退路:要么全力与我对抗,要么在我平定帝国后,在不利局面下与我结盟。
“所以,你此次前来,是代表三国联盟进行谈判?”
“我们已获得三国国王授予的全权,可与帝国进行全面外交协商。”
并非如此……啊,现在我才想起来,三国同盟是以秘密协议的形式存在的,并未公开。因此,他名义上是“三个国家各自的特使”,实则是三国联盟的代表。
……考虑得真周全。接下来,我需要判断:是该与三国分别结盟,还是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来应对。对他们而言,这无疑是最稳妥的选择——无论单个国家多么弱小,三国联合起来,也能形成一定的威慑力。
若是单个国家前来谈判,我或许能在立场上更加强硬,但面对三国联盟,强硬姿态已不再适用,必须在平等基础上展开对话。
更重要的是,这种联合谈判的方式,能有效防止帝国使用“分化拉拢”的策略——若三国各自为战,帝国大可以先与其中两国结盟,孤立第三方,再挑拨剩余两国内斗,最后逐一征服……而三国联合,便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风险。
然而,这种联合模式也有弊端:经济谈判几乎无法推进。显然,这三个国家在生产力、消费能力、资源分配乃至税收制度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在如此悬殊的条件下签署统一的经济条约,必然会导致利益不均,引发内部矛盾。
“所以,此次谈判将暂时搁置贸易议题,仅聚焦于军事与外交合作?”
“……是的,陛下所言极是。”
如今帝国因内战与财政崩溃,经济实力虚弱。若三国想追求短期利益,大可以利用帝国的弱点施压;但他们并未如此,反而选择谨慎推进合作——这或许正是小国的生存智慧:永远不低估对手,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那么,你们具体有什么想法?”
“首先,在外交层面,三国希望与帝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以此作为未来组建军事联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三国将公开宣布,不承认拉乌尔与阿基卡尔建立的两个大公国。”
互不侵犯条约……这合情合理。而且,他们明确反对大公国联盟,对我们而言也是个利好。毕竟,目前我们无法保证能稳赢内战,他们选择谨慎立场,也在情理之中。
“朕会始终坚持,这两个大公国是阿基卡尔家族与拉乌尔家族发动叛乱的产物,并非合法政权。”
“陛下真是位有魄力的统治者。要知道,不主动采取攻击性立场已属不易,公开批评则更是明确表明了帝国的态度。”
“没错。不过,‘公开批评大公国联盟’并非三国的共同意见,只是我个人的主张——三国目前更倾向于保持中立,先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塞尔日-鲁尔顿了顿,继续说道:“此次我携带的‘外交全权授权书’,正是为了应对局势变化而准备的。”
我明白了。有了这份授权,一线谈判人员无需每次都向三国总部请示,能及时做出决策,避免错失良机——这大概就是“全权委托”的意义所在,在没有即时通讯的时代,这种授权尤为重要。仔细想想,确实很有必要。
“帝国对三国的提议表示感谢。具体细节可后续商议,但朕不反对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另外,你们能否将‘不承认大公国联盟’的立场,以书面声明的形式明确下来?”
一份书面声明……换句话说,就是一份谴责大公国联盟的正式文件。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让三国难以轻易改变立场——最麻烦的情况,就是他们在关键时刻摇摆不定,倒向大公国联盟。
另一方面,对三国而言,通过早期支持帝国阵营,能向我们欠下一份明确的“人情债”。
他们现在显然是在“出售人情”:先让帝国欠他们一份情,待我平定内战后,再以此索取更多回报。到那时,我绝不能忽视这份人情——毕竟,我不想把所有邻国都推向对立面。
“我们对此没有异议。至于军事层面……三国不会直接介入帝国的内战,仅会对加尔富尔、托米斯、阿西纳基与蒂纳贝这四个国家进行牵制。”
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目前帝国急需兵力,但三国若直接介入内战,很可能引发其他邻国的警惕与报复,反而得不偿失。
让他们牵制住北方这四个可能对帝国抱有敌意的国家,简直是梦想成真——这四个国家一直对帝国虎视眈眈,若能被三国牵制,我们就能集中精力应对内战。
顺便一提,三国同盟为对抗托米斯-阿西纳基而成立至今,尚未能显著削弱对方实力,可见三国的军事力量本身也并不充裕。
“不过,从军事实力来看,要彻底压制加尔富尔恐怕并不容易。因此,朕希望三国能制定统一政策,持续对其进行牵制。”
毕竟,加尔富尔拥有足以给帝国造成麻烦的重骑兵部队,若他真的下定决心发难,仅凭三国的力量,几乎不可能阻止。到那时,塞尔日-鲁尔恐怕难以承担责任
小国如何战斗-->>(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