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几番胜仗,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和领导才干,突然问道:“我虽然英勇,但智谋不足以抵御二十多万鞑子,不知道各位可有合适人才推荐出来,保我江阴父老乡亲?!”
“我有一人可推荐,他智勇双全,只是他现在已经解甲归田,不知道他是否肯出山?”江阴城武举人王公略站起来笑道。
“请问哪位英雄?”陈明遇喜出望外道。
“前典吏阎应元是也!阎应元在担任大明典史期间,曾有海盗船数百艘,自海口窜入长江,进犯江阴黄田港。阎应元闻讯后跨上战马,手擎佩刀,高呼:好男儿随我抗击海盗,保卫家室!一呼百应,千人应声云集。他令每人从江边竹林里各取一根毛竹做为武器,守立江边,又命人到寺庙中取来钟鼓。在震天的钟鼓声和百姓的呐喊声中,海盗船上的海盗不知岸上虚实,不敢贸然上岸。阎应元屡建奇功,有勇有谋。因他驱逐海盗有功,朝廷升任他为都司,后因宦官专政,大明政局突变,他被暂留江阴。南明建立政权后,南明小朝廷又封他为广东英德主簿。他因母亲患病,需要照顾母亲,就没有过去赴任。清军南下后,他就一直滞留于江阴,现在家住城外砂山。”王公略一语惊醒梦中人,众人纷纷想起了这位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对!我也听闻此人智慧过人,他不但会带兵打仗,而且还是一个舞文弄墨的行家里手!”“是啊,他是我们江阴的大诗人,我也早有耳闻!”众人议论纷纷。
陈明遇专门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赶去砂山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十六人来到阎应员家跪下道:“阎典吏,众所周知,在整个江阴城中就数你智勇双全。如今十万清军兵临城下,陈将军自感无力打胜这仗,又不忍江阴父老留发不留头,生灵涂炭,特命我等冒死前来恭请阎典吏出山!若典吏不允,我等立马死于典吏面前,不辱使命!”说罢,那十六人拔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阎应元惊骇道:“诸位江阴壮士,万万不可!你们能听从我命令,我可以出山为江阴父老血战!不然,不为我万万不敢为你们主持,以免横生枝节。”
那十六人抱拳道:“是为民族大义,敢不惟命是听?我等必立马斩了他!”
“那好!我答应你们,带领江阴百姓赶走这群鞑子!”说罢,阎应元带上衣服和刀剑随,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六百人,拿着刀剑武器进入江阴城,随那十六人回到江阴义兵大本营。
阎应元安排好家事,带领家丁和乡里自愿抗清的一批青年赶奔县城,途径七里庙时,索取笔墨,在墙上写下这样的诗句:
此去情知不可为,神州遍野起风雷;
劫波历尽青山在,驰骋沙场几人回。
阎应元心里知道,眼下江阴城是一座孤城,是抵御不了清军的。他已抱定与江阴县城共存亡的决心,慷慨奔赴战场。
阎应元接近江阴城旁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清军中杀开一条血路,在陈明遇率兵接应下进入城中。
进入江阴城后,阎应元立即与陈明遇等人商量御敌之策,决定发动全城百姓。于是,阎应元命人把全城的老百姓召集起来道:“所有江阴父老乡亲们、兄弟姐妹们,眼下大战在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名战士!各户分别按丁、壮、老、幼详加调查,询问有无疾病和子嗣,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早晚加以训练,每个城垛安排十名民兵,按时换班看守城楼!女人和大龄孩子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筹集各家各户的兵器、农具、粮食等物资。留意、清查身边奸细和意志动摇准备叛变的官兵!”“好!好!”江阴百姓听说是阎应元带领他们抗清纷纷高呼,然后大家各自忙开,阎应元带领众义兵首领巡防城楼时下令道:“江阴城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我带兵亲自守北门。”
“得令,阎将军!”说罢,王公略、汪把总、陈明遇等人得令各自回防。经过一番动员、防备工作,江阴城中守备加强,秩序井然,民心振奋,士气高昂。阎应元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江阴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清军内奸,让全城猎人在城中射杀飞翔的白鸽以免飞鸽传书。在阎应元的领导下,江阴城所有百姓很快就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个人擅长的技艺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阎应元深知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江阴虽是历代王朝兵家必争之地,军需库也储存了一定的武器,但要对付眼下十万围城的清兵而且没有后援是显然不够的。阎应元拍拍王宫略肩膀道:“公略兄,你我过去在打击琉球海盗和倭寇时早已相识,现在有一项重要工作交给你去做。你一方面组织江阴城内所有工匠*弓箭、火铳及*、铁砂、硫磺火砖等兵器,一方面你带兵效仿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做法,扎大量的草人在夜色朦胧中突然出现在城垛上。”“得令,阎将军!”王公略依计行事,晚上江阴义兵们把大量的草人在夜色朦胧中用绳子吊在城垛上,上下拉动,又敲锣打鼓,鼓声隆隆。城下清军以为江阴城中士兵乘夜下出城袭击,慌忙组织弓箭手射箭;接连几番,江阴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数万支利箭。
刘良佐依仗兵力雄厚,不断发起进攻,大批清兵架设云梯,在弓箭手一轮轮箭阵掩护下逼近城墙。清军的轮番进攻,都被城中钉有铁钉的滚木、垒石砸下去,火铳、火砖一齐向攀爬云梯的清军发射,云梯被火铳、火砖瞬间燃爆,有的清兵全身被击中,全身燃起熊熊大火,冲进护城河;躲在城垛后面的义兵一次次射出利箭,射死一批又一批跨过护城河的清兵。清军又用一张牛皮帐篷遮挡义兵们的箭矢,强行攻城。阎应元下令用烧滚的桐油向城下泼浇,躲在牛皮帐篷下的清军被活活烫死,痛的“嗷嗷”直叫,慌坐一团,在义兵们弓箭下纷纷中箭倒下,或慌不择路掉进插满箭矢、堆满尸体的护城河中。清军攻城月余,死伤惨重,久攻不下,刘良佐只能借酒浇愁。副将就建议刘良佐继续劝降,刘良佐无奈的摇摇头,又点点头。
刘良佐骑马走到江阴城下喊话:“应元兄,江南现已完全落入我军手中,你心知肚明江阴城已成一座孤城,良禽择木而栖,识时务者为俊杰!我念你过去是典吏,你我也有同袍之义,我也不忍杀你。只要你肯降清,我不但既往不咎,还会在摄政王面前替你美言几句,我保你以后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以你的胆识和才干,我保你官职不在我刘良佐之下!”
阎应元应声道:“我虽然身为大明一个小小的典史,我尚且知道忠臣不事二君。刘将军,你既不能削平鞑子寇乱,恢复中原匡扶南明,又不能保障江淮安宁,活着有什么用呢?!你不思进取也罢,竟然率军投敌,卖国求荣,你有何面目见我等义兵?你死后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刘良佐被阎应元说的无地自容,霎时满面通红,策马而退。
清军元帅多铎见江阴久攻不下,又派贝勒博洛再率十数万大军来攻,博洛先将在松江俘虏的明军将领吴葵和黄蜚押至城下,要他们喊话劝降。黄蜚尚有骨气,拒绝喊话,在江阴城前硬是一声不吭,急的刘良佐直跺脚,一刀砍下黄蜚的头,吓得吴葵尿都出来,吴葵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流泪劝降道:“阎将军啊,你自己做英雄没关系,你可千万不要做阎王爷,连累江阴城的百姓啊!”
阎应元严词痛斥道:“吴葵,你身为朝廷大将,束手被缚,当为国捐躯就义!而你今天却如此奴颜婢膝,苟延残喘,你有何脸面活在人间?!还不速死报国!”吴葵满面羞惭退去。
后来清军采用了赤司烈飞鸽传书-挖地道的方法,依然没有成功,多铎看着江阴城只能望洋兴叹。清摄政王多尔衮和多铎也派人送去书信劝阎应元降清。阎应元均断然拒绝:“宁死不降。”
清军和江阴义兵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刘良佐被伪清贝勒博洛催促的也是心急如焚。
一日,刘良佐又派三万清兵大举进攻阎应元镇守的北门,北城城楼上矢石如雨注砸向架云梯的清军,清兵不敢接近。主帅刘良佐大怒,命令上将九员先驾云梯上城,江阴城上百姓纷纷举起长枪刺伤或刺死那九个清军上将,那九人五死四伤,有的被义兵射中三箭,有的被义兵挥刀劈去头颅,有的直接从云梯坠下摔成残废,有的被义兵射出的火箭烧死。主帅刘良佐见状火冒三丈,举着指挥刀,骑马在三军面前跑了一圈,大叫道:“传令三军!十营内选猛将几员,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第二天分别在北城十个地方攻城,如有逃跑者立斩不赦!”第二日,三万清兵继续冒着滚石、箭矢、流火抢攻北门,刘良佐命人在江阴城外一边放炮,一边敲锣打鼓呐喊道:“捷报!捷报!东门已破,一鼓作气!拿下北门!”,“捷报!捷报!南门已破,一鼓作气!拿下北门!”这些虚假的口号让清军鼓舞士气,让江阴守城义兵内心开始忐忑不安,越来越焦躁,开始分神。很快,三万清军搭建好十条浮桥,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清军一边架云梯攻城,
第七十六章 江阴平乱-->>(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