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白骨。救治了不少的患了瘟疫的人。既然主公想到妙方,不怕了瘟疫的传染,我们时间充裕,何不请华佗来此,以除祸患。”
    东方剑听到华佗的名字,心中大喜,满心忧愁,一扫而空。要知道在东方剑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古代名医当中,如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华佗在他的心目中可排得上是头一个。平常看得武侠书中如果要描写某人的医术好,必起个外号“赛华佗”。可见华佗的影响力又多高。要是有他在这里,别说这次闹瘟疫,就是今后自己的一辈子,也不怕得病了。这可比现代的领导人的专职医生强多了,看来自己要是弄好,再享受个百八十年不成问题。东方剑想得明白,急切地说道:“如此甚好,你快领我去请。我亲自去,咱们一定要把华佗请来。”
    张巡连忙劝止说道:“主公慢来。华佗四处行医,居无定所,您亲自去请,又上何处寻他,再说现在幽州又离不了你?不如还是我们布消息就说我幽州生瘟疫急需名医,想那华佗治病救人已成天性,必不会拒绝,一定能请来,那时主公再厚礼相待,岂不稳妥。”
    东方剑听得有理,点头应允了。十几天后,华佗还真的来了,东方剑赶紧盛重迎接华佗。命全体负责人出城迎接。东方剑看那华佗,鹤童颜,雪白的胡须,红光满面,二目炯炯有神,烁烁放光,背不陀,腰不弯,走起道来,快若流星,轻若狸猫。可往哪一站,却又是不动如山,好似苍松赫柏,好一幅仙风道骨,神仙人物。
    东方剑看罢心中叹服,这个老人家可长得真精神。东方剑心中叹服可行动一点也没拉下,快步抢到华佗跟前,躬身失礼,热诚的说道:“华老先生,我们可把你,盼来了。您一路车马劳碌,辛苦了。快请进城,我已在刺史府为您摆下酒宴,为您接风洗尘。”
    华佗虽然往日里治病救人,受人恭敬,可是初到一地就受那么大的场面接待,而且还是那么大的热情,诚恳。这还是头一回。心中也十分感动,可是心悬病人之安危,还是对东方剑说道:“谢谢使君大人的好意,可是治病救人要紧,病人可等不起,耽误不得。使君还是先领我看看病人吧。”
    东方剑听了感动万分,眼中差点就流出泪来。多好的老人家,对比当初听过的因为没钱,连救人的英雄都差点流血过多而死的事件,真是一天一地。东方剑赶紧说道:“好,好,一切听华老先生的安排。”
    东方剑领着华佗来到病人的地方,一路上东方剑给华佗讲了自己在瘟疫生后的安排措施,华佗听了也是对此大加赞赏,并说如果各州各府,各村各庄都能象东方剑这样处理,那瘟疫也就不会闹得这么厉害了。
    华佗来到蓟县城里,看过病人,开方抓药,不数日,病人都稳定下来。而此时幽州各地都回了情报说是各地的流民都已经检查过了,并没有现现瘟疫携带者,东方剑听后放在心头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如果真生那样的事那可就是大规模的了,到那时候幽州将成为死州,人人谈而色变。
    华佗在蓟县待了十几天,将所有的病人都看了一遍,见所有的病人都差不多好了,剩下来的就是将养身体就行了,见没什么事了就想要离开。
    东方剑一听华佗要离开那还行呀,他要走了自己的医务兵找谁去呀,不行,得想那个办法把他留下来。
    东方剑看华佗要走,那时拼命挽留,田丰等人在一旁帮腔道:“华翁,你和我家主公一见如故,那时你俩的缘分,而且你的年岁也不小了,筋骨又能折腾得了几年,不如在我幽州住下来吧,我家主公必不会亏待于你。”
    华佗听后心动不已,但还是有点犹豫,含糊的说道:“华佗感使君的高义,但华佗少年立志,行医天下,以救人为己任,如久居庄主这里,恐违誓言。”
    东方剑一听就知道有门,再想想历史上对华佗的评价。华佗,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〇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8226;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童颜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华佗年轻时曾游学徐州,兼通数经,通晓养性之术,据史书记载,他年近半百,相貌却如壮年。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拒绝太尉黄琬征召他出任做官和谢绝沛
第四十节 瘟疫与华佗-->>(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