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六节 幽州改革(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么都没说只是很高兴的看着众人。

    严格的来说,东方剑所造出来的虽然也算是宣纸,但在质量上赶不上真正的泾县宣纸。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当时泾县所出产的宣纸是用当地独有的青檀木的树皮制造的,不过即便如此,这些纸张不管是在质量上还是产量以及成本上都比现在所流行的纸张强上百倍。取代现在的那些造纸作坊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所以,有人称此纸为‘东方纸’。

    此后,东方剑将这些纸的销售交给田豫负责,而不是在交到甄家的手上。田豫之所以愿意销售这些纸干些这本来是商人的事。是因为东方剑的一句话,这些纸张的出现毕竟被后人铭记,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是人就像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为了这个目的田豫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甄逸还特地的找过东方剑想要下‘东方纸’的代理权,但是东方剑没答应。为此甄逸好几天没搭理过东方剑。

    ‘东方纸’的巨大成功,令东方剑的身份地位迅攀升,‘东方纸’的成功使其一时间供不应求,顿时出现了幽州纸贵的情况。东方剑审时度势,迅扩大生产规模,并且适当的降低了纸价,由每张8o钱降为7o钱(注:东汉末年未生动乱之前,粱米(优良小米)=石/4oo钱,黍米(黄米)=石/3oo钱,大麦=石/22o钱,粟米(小米)=石/22o钱,谷=石/22o钱,豆豉=石/5oo钱),并且多买还有优惠,这样的价格仅比当时的蔡侯纸稍贵,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条件下,试问谁不想要用更好的东西?于是各地商家蜂拥而来。甚至远在青州的商人也为了这种纸来到了在他们眼中视为苦寒之地的幽州纸张量产后,东方剑开始着手考虑书的问题,毕竟当时的书仍以手抄为主,价格自然而然要昂贵许多,这也是许多普通百姓没有能力接触书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情形直到活字印刷的诞生才得以缓解。

    而现在,东方剑决定将这个技术提前,准备先研究出活字印刷术,进而是原始印刷机,那样一来,仅靠印刷术就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还能够使广大的普通百姓接触书籍开启民智!东方剑决定好后,立即搜索活字印刷的相关知识,“幸好当初高中时学习活字印刷术多看了几眼,而且在大学写论文的时候也注意过这方面的事,只要画出图纸再仿造制作应该不难。”

    然而,想得容易做起来难。这时的长度计量工具是寸、尺,东方剑极其的不适应,每次都要进行单位换算。于是,东方剑索性按照米与尺的换算,制造了当时第一把米尺,并且将刻度精确到了毫米。有了长度单位,东方剑开始研究活字印刷术,经过数次试验以及关于历史上活字印刷术的记忆,最后决定采用泥字与油墨作为基准。就这样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诞生了。而刊印的第一本书则是古代经典《战国策》。以后又6续刊印行了《左传》、《诗经》以及举世闻名的《论语》。在书的后封页东方剑还加入了后代才有的印刷日期、字数等相关数据,也算一个创举。

    《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纂,他将宫廷密室所藏战国史料:《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六部以国别划分,把六种书的资料分别编入12国中。因这些材料大多是记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所以,刘向将其定名为《战国策》。然而,《战国策》里并不全是策士的说辞,还有诸如“豫让刺襄子”、“荆轲刺秦王”之类记载,所以,不能仅视为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游说之辞的汇编,它还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传》,下接6贾《楚汉春秋》的战国杂史。

    《战国策》计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儒家的思想,故被儒家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东方剑此次刊印寓意明显,便是要开启诸子百家争鸣,而仅印此一本比引来士人、儒家、官府的猜忌,故此才将《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一并刊印,以求分散注意。

    其后几年内,东方剑更是花巨资寻来《吕氏春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注:1972年2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古时又称作《齐孙子》,东汉末年失传。)、《鬼谷子》、《司马骧苴兵法》、《太公兵法》甚至《商君书》等名著,并将他们刊印留存,即作为军政教材,又可以保证他们永远流传下去,当然这都是后话。

    可以说一夜之间东方剑成为幽州街谈巷议的人物,而同时财富亦疯狂积聚起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