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权。宦官当权后大事镇压杀害儒生制造党锢之祸。以后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的斗争持续不断。继外威窦宪——宦官郑众之后还有外戚邓隲——宦官江京、李国——外戚阎显——宦官孙程——外戚梁冀——宦官单一直折腾到东汉灭亡。
唐代自公元82o-826年七年之中就有宪宗、敬宗两个皇帝为宦官所杀。自唐宪宗82o年被杀到公元9o3年唐代共有八个皇帝除敬宗一人是以太子继位外其余七人全是各派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这表明唐代后期一体化结构已被宦官干政所破坏了。明代司礼太监刘瑾专权于15o8年将三百多名国家在职官员投入狱中15o9年又剥夺了六百七十五个官员的诰勅身份。刘瑾破坏一体化结构可谓肆无忌惮。他夸口说:“满朝公卿皆出我门”。明末天启年间魏忠贤更是不可一世被他的走卒呼为“九千五百岁”各地修建生祠供奉。魏阉官僚们也以镇压东林党人为能事把东林人士和一些正直不阿的文臣武将编入名册加以杀戮或免职。
这些情况表明外戚与宦官是宗法之外的势力。他们在得势时便要挟制皇帝打击儒臣破坏封建王朝。这时就会出现政治不稳危机四伏的局面。
既然外戚和宦官是明显破坏封建王朝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为什么会包含到封建王朝之中并且必然膨胀呢?关键在于外戚和宦官是由皇权的放大而带入封建王朝的。皇权尽管在封建王朝中担负着不可取消的调节使命但皇帝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与其所担负的调节任务不相称。朱元璋总揽大权后每天要批阅奏章一百四十余件此外还要处理几百件政务。控制论专家艾什比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调节能力最大不能过他所能堵塞的系统变异度。也就是说不能过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选择能力。皇帝为了放大自身的调节能力不得不依靠某种力量。
外戚虽然不是皇统正宗。但他们是皇帝最亲近的人。宦官地位低贱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又是皇帝左右的近侍和耳目。因此皇权利用外戚、宦官来监督控制官僚机构也就是一种不可避兔的选择。从短期看来它可能是有
宦官,外戚的危害-->>(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