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西汉的玻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无奈三国无弹窗 大约在2o世纪3o年代之前西方学者多半都认为古代的中国没有生产玻璃的技术并推断许多出土的玻璃器皿都来自埃及、伊朗等地。从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寻找玻璃的影子也可以屡屡现玻璃由西域传入的情况。如《魏略》中有“大秦国(即罗马帝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琉璃”。《魏书》中还有:“波斯(即伊朗)出金瑜石、珊瑚、琥珀、东渠、玛瑙、多大珍珠、颇黎、琉璃。”更有西晋文学家潘尼留下了《琉璃碗赋》其中盛赞“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而远来的玻璃盛器明澈精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

    台湾的张宏实先生在其著述《战国琉璃璀璨古珠》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29年的某一天在中国河南传教的怀特先生(inter..c)有了重大现。他闲逛集市时收购了一些质朴而华美的琉璃珠。这位基督教司教早年曾任教于多伦多大学的考古学系他直觉这些珠子来历非同寻常并锲而不舍地找到了出土它们的洛阳金村。后来通过同位素检测等科学手段几位玻璃专家现怀特找到的玻璃珠属于战国时代里面含有大量的铅、钡完全不同于同一时期的西亚玻璃。如玻璃起源的传说所述西亚的玻璃制作时需要大量的钠属于钠钙玻璃。他们回顾玻璃史并根据玻璃的成分演进分析西方的玻璃含铅量微乎其微而高钡玻璃更是在19世纪才出现。于是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玻璃珠当属中国本土制造。

    2oo2年夏天在南宁召开的中国南方古玻璃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干福熹布了中国古玻璃研究方面的又一个成果。他说尽管我国古代玻璃以“铅钡玻璃”为主但在广东、广西出土的玻璃大多是高钾低镁玻璃。这些古玻璃的氧化镁含量仅有o.o6%至1.o%也属世界罕见。因为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的玻璃氧化镁含量高达3%至9%。这再一次说明我国古代玻璃是用国内原料自己制造的。

    如此中国制作玻璃的启蒙时期可以推算到春秋末战国初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大约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第一块玻璃晚上整整25oo年。河南辉县玻璃阁出土的吴王夫差剑上镶嵌有3片玻璃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上镶有2片玻璃它们差不多是中国现在已经出土的年代最早的玻璃了。难以想像的是这5片玻璃几乎见证了整个吴越春秋。

    古代的中国人嗜玉如命有专家分析他们在玻璃中加入铅和钡是为了降低玻璃的熔点并且增加其混浊度和光泽使其外观上看起来更加像玉。也有一说认为玻璃是中国乞求长生不老时大兴炼丹术的副产品。因为炼丹炉温度高而且里面有铅所以东汉王充《论衡•率性篇》有载说:“道人消烁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

    在古代中国一直担当着贵族标志的玻璃中有一些舶来品也有一些纯属“中国制造”但是玻璃中加入铅和钡之后易碎的它变得更加易碎了。大概因为很难制造而且容易失却玻璃在那些时代一直是显贵和奢侈的代名词。想那勾践、夫差都是一方王者其名剑上镶配的就是玻璃玻璃该有何等尊贵!

    玻璃在古代中国曾有多种称谓。其中音非常相近的就有琉璃、流璃、璧琉璃、6璃、玻黎、琉琳、还有五色玉、药玉、罐子玉、水玉、水精等等。还有古籍赋予玻璃“明月”、“夜光”美名。

    关于明月珠有一个传说:公元前4oo多年湖北的随侯有一天乘船出猎满载而归时突然遇到风浪。临危之际才现船头出现了一条大蛇口含明珠感谢随侯数年前的救命之恩。大蛇送给随侯的这颗明珠光彩夺目后人称之为“明

西汉的玻璃-->>(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