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碧爷爷故事集无弹窗 五)改革中的评说198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过去曾起了保证供给、支持建设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的展,它的弊端就日益表现出来,目前已经影响农村商品生产的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里既肯定了统购统销制度的历史贡献,也指出了它存在的弊端。这个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物价稳定,是“一五”期间我国成功地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条件之一。而统购统销的实行,是创造这一条件的决定性的步骤。因为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3oo多亿斤增加到39oo多亿斤,而总人口由587oo万增加到646oo万,人均占有粮食只5oo斤稍多一点。那时不仅没有可能进口粮食,而且还要挤出部分粮食出口,以换取建设物资。在那种条件下,确实是“粮食定、天下定”,粮价稳定是整个物价稳定的关键。正如1953年1o月16日中央《决议》指出的:那时如果不采取统购统销这一步骤,“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严重的供销脱节的混乱局面,以至牵动全面的物价波动,影响整个的国家建设计划”。后来,我们国家遇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这两次大灾难中所以没有出现更严重的局面,应该说,与统购统销制度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
统购统销制度的主要弊病,就是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因而不能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挥和工商企业经济核算的实施。因为统购统销割断了农民同市场的联系:土地种什么,信息不是来自市场;农民对自己的产品,处理无自主权,即使有余粮,也不能拿到市场出卖,这就排除了价值规律对农业生产的刺激作用。这种弊病在“一五”期间就表现出来,1958年以后,就更加明显了。
建国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了缩小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1956年,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75、革命前辈薄一波谈统购统销(五)-->>(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