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72、革命前辈薄一波谈统购统销(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8月全国财经会议提出,从7月1日开始的新的粮食年度要收购粮食34o亿斤,现在只买到1o1亿斤。个别地方收购虽达到计划,但全国同期销售124亿斤,过原定计划19亿斤。现在既非1951年,又非1952年,1951年3月到6月紧张,7月以后收多销少,情况改变了;1952年11月间,情况也有改变。今年可以判断到11月、12月,也可能是收少销多。因为产区完不成计划,而销售却大幅度突破计划。(2)现在已有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小集镇与乡村之间。只要粮食市场乱,一个晚上就可以出来上百万粮贩子。现在不少地方已开始混乱,粮多的地方则开始抬价。(3)过去规定全国供应京、津23亿斤粮食,其中麦子15亿斤,现在只能供应1o亿斤。从7月1日到现在,只三个月已卖5亿多斤。现在到明年6月只有4亿多斤可卖了,而外无援兵。京、津面粉配售势在必行。京、津配售消息传出去又会影响粮食收购。(4)原定东北上调42亿斤,因为受灾,现在自认只能上调14亿斤,这个缺口不小。总之,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立即逼得工资上涨,波及工业生产,预算也将不稳,建设计划将受影响。而且会引起人人各自囤积,人心不安。虽然物价不会像过去那样动荡,但也要相当动荡。这不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只有利于富农与投机商人。

    在谈到解决办法时,陈云同志说:粮食问题涉及四种关系,即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与消费者的关系,与商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和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同这四种关系相适应的处理办法是,农村实行征购,城市实行配售,严格管制私商,在坚持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调整内部关系。上述四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种关系,只要通过征购把粮食搞到手,其他问题就好处理了。陈云同志又说:在我们之前,有两个政府实行过征购,一个是“满洲国”政府,叫“出荷”;一个是蒋介石政府,叫“田赋强实,征购征借”。我们的征购不仅性质和他们的征购不同,而且价格公道。除运不出的“死角粮”的地区外,都可以实行。有无毛病?有。妨碍生产积极性,逼死人,打扁担,个别地方暴动,都可能生。但不采取这个办法后果更坏,那就要重新走上旧中国进口粮食的老路,建设不成,结果帝国主义打来,扁担也要打来。结论是征购利多害少。

    小平同志建议,农业税秋征推迟一个月开征,征与购同时进行。

    **最后言说:赞成陈云同志的报告。征粮的布置推迟一个月。这也是要打一仗,一面对付出粮的,一面对付吃粮的,不能打无准备之仗,要充分准备,紧急动员。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说过农民一切都是好的。农民有自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由互助合作进到大合作社(不一定叫集体农庄)。现在是“青黄不接”,分土地的好处,有些农民开始忘记了。农村经济正处在由个体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时期。我们经济的主体是国营经济,有两个翅膀:一翼是国家资本主义(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改造);一翼是互助合作、粮食征购(对农民的改造。这一个翼,如果没有计划收购粮食这一项,就不完全)。今天讨论的问题是涉及占农村人口8o%到9o%的广大农民的问题,也涉及到缺粮户的问题。依靠谁呢?主要依靠党员,他们是干部和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光靠缺粮户是不行的。征购,管制私商,统一管理粮食,势在必行。配售问题可以考虑,我观察也势在必行。因为小农经济增产不多,而城市粮食需求年年增长。这样做可能出的毛病,第一农民不满,第二市民不满,第三外国舆论不满。问题是看我们的工作。宣传问题,要大张旗鼓,但报纸一字不登。

    **在言提纲的手稿上还写了这样一些内容:“和‘余粮收集制’的不同”;“所谓‘保护农民’的错误思想,应加分析和批判”;“大员下去”;“城市节约问题(苏联曾在大城市每人每天只配5两),我国应为老秤1o两新秤12两”;“一切必要配售的地方均应配售”;“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体系构成的两个重要分支部门:私人资本――国家资本主义;小私有制农民的征收、征购。主体――国营工业:一翼――国家资本主义;又一翼――农村的互助合作和粮食征购制”;“价格应从长远计算,不要城乡同时紧张”。这里提出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体系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72、革命前辈薄一波谈统购统销(二)-->>(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