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生产真寒心。干部脸色像老爷,出工分粮都扯皮。出工要跑几十里,收工摸黑没饭吃。一年到头忙生产,年底粮食难充饥。不管天,不管地,要田拖牛单干去。”由此而来,社员拉牛退社的现象大量生。据水源、下南、驯乐3个区的不完全统计,要求退社的农户有566户。
为巩固高级社,解决退社问题,1956年8月,环江县委书记王定亲自带领调查组,深入到毛南族聚居的希远和景阳两个高级社进行调查研究。王定是一个求实爱民的干部。他根据希远社采取的“小作物下放到户”的办法,确定了符合县情而又能应付八方的政策:地处山区,居住分散,群众文化低,生产力水平低,并社转社过快,规模过大,经营管理过分集中统一,阻碍了生产力的展。因此必须实行改革,大社划小。措施有三:规模过大,居住过于分散的社,分为若干独立核算的小社;保持大社原有组织,下设若干独立核算的分社;大社规模不变,对一队多屯,各屯收入又悬殊的生产队,适当分小,自负盈亏,单家独户则采取“包产到户”。凡山区社队都可以推行“小作物下放到户”的办法。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全国各地都生过“大社划小”、“三包到队”、“包产到户”的情况。但是,环江县委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却具有极典型的意义。
随后,县委经过试点,很快在全县推行“三包一奖”,“包产到户”,“小作物下放到户”的办法。因而有效地解决了社员拉牛退社的问题。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公斤,比1956年增产739万公斤,增长山区社队小作物生产得到恢复,群众生活有了较大提高而深受社员欢迎。
1957年2月,广西省委工作组到环江县进行农村社会调查。当他们现这一情况后,立即报告了省委。在省委几次督促下,宜山地委几经肯定又“纠偏”的风波,终于对环江县委进行了改组。1957年5月,宜山专署副专员戴春涛任环江县委第一书记,县委成员大多数人“靠边站”。
8月,**中央出《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环江县委于8月18日召开了四级干部会议进行传达和贯彻,到会干部有三千多人。接着,全县开展起全民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对推行“三包一奖”,“包产到户”,“小作物下放到户”的原县委书记王定、副书记东丙庚、陈朝鲜、水源区委书记覃春田、明伦区委书记邹本源、大安区委副书记韦灿如进行严厉批判,并将他们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县直机关和区乡干部中,也有一大批人受到株连,下放农村劳动改造。还有一大批支持和实行环江县委改革方案的基层干部受到批判斗争,其中6人被判处徒刑。
1957年12月,“为了加强环江县委的领导班子”,**广西省委决定调洪华任**环江县委第一书记。洪华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大“反右斗争”的力度。环江本来就因推行“三包一奖”,“包产到户”,“小作物下放到户”而成为“反右斗争”的重点县,从此,环江县的人民就在洪华的统治下,踏上了大跃进苦日子那暗无天日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