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59、评浩然的作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碧爷爷故事集无弹窗 浩然是写作农业合作化的著名作家,他描写华北某农村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两部小说――《艳阳天》和《金光大道》,在文革期间红极一时。复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写了一篇文章,题名《关于浩然作品》,对浩然的这两部小说进行了评说。现把此文章转载如下:我常常想,假如前两年贾平凹氏的《废都》不是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而是平静地表在纯文学的刊物上,或是悄悄地流行在地摊上,大约不至于会引起社会性的反感,也不至于被骂得如此声名狼藉,但反过来想,如果《废都》不被炒得那样热,就不能成为热销商品流行开去,出版单位也无利可图,出版不出版这么一本书就变得无关紧要。天下本无事。这回又来了,沉默了十几年的浩然先生突然把一部早被人们遗忘的小说重新推入文化市场这口锅里,又一次让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本来,在寂寞中的浩然先生并没有中断自己的创作,一部部作品表,有的获奖,有的被改编成影视剧,没有人妨碍他,也没有人特别地看重他,出版商书贩子并没有想到这些作品能够获取商业利润。可这回不一样了,《金光大道》四卷一推出,开价就是七十多元,据说是出现了“排着长队踊跃购此书”的盛况,有家报纸了标题为“《金光大道》再放金光”的新闻,其兴奋之态跃然纸上;在另一家报纸上,有人把这本书的再版称作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暗示了这个事件的非同寻常。其实,在据说是进入了“后现代”的当今社会里,流行歌曲排行榜和恶形恶状的“文革”歌曲不过是转换一个频道而已,谁还会计较一部早已成明日黄花的旧小说?出版就出版吧,可偏偏要来“炒”一下,又是表文章,又是接受采访,于是有了咸谈、有了是非……既然要再放“金光”,那就难免会引起祭宝斗法,不是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么?

    浩然先生是“文革”时期有幸可以在新华书店里陈列自己作品的作家,他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一、二部,在当时都是脍炙人口的流行读物,现在三四十岁一代人恐怕很难忘记这些作品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平心而论,在一片肃杀的文学空间,除了样板戏和一些拙劣图解政治的文字以外,唯一可以当作文学作品看看的合法创作大概就数浩然先生的小说了。这倒不是因为在文化**年代里他真的“有意回避现实,决计写距离远的农业合作化时期题材”,也不是他“忠于自己的艺术良心,大胆地写人情世态和爱情纠葛”,而是因为这些作品出现在一个极不正常的文化荒芜年代里。正像在大饥荒时代里人们可吃观音土,但并不是说这种土就是食物,它不过是有充饥的功能而已。浩然先生的《金光大道》第一部,构思中明显摹仿了柳青的《创业史》,无论是结构布局还是人物配置,都看得出是继承5o年代农村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这一派创作的基本特点是作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对农民怀有血缘上的亲近感,因此在图解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时,不自觉地用自身所具有的民间文化营养加以稀释,使本来属于概念化的内容借助风俗性的民间图像表达出来。这一类作品,如果说在当时尚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在今天可能还有再读解的意义,那就取决于其所含有的民间性的程度。由于这种民间意识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分离性和对抗性,所以自6o年代以来,民间意识在创作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打击。“文革”开始后,这一创作流派的主要作家赵树理、柳青都被迫害致死,这

《碧爷爷故事集》第二卷59、评浩然的作品-->>(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