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中真正起教育示范作用。中农是左右摇摆的,我们办的好,确实有利,多打粮食、多分红,生活有改善,中农就过来了,就不再恐慌了。互助合作对中农、贫雇农是好的,就是对富裕中农也没有什么不好,并没有损害他们的利益,不要再揩他们的油就是了。所以决不要因为目前农村中的某种紧张情况而停滞不前。但不要急躁冒进,要说通积极分子,有些合作社确实太大的,领导不了的,应该分开来;某些合作社不够条件的要改组;有些合作社是形式主义,根本没有合作,只是挂个牌子的干脆不要,基本上办的好但有些毛病的,要帮助它巩固下来;有些办的好的就帮助它前进,这个工作搞得好,就可以在农村中树立榜样。
第三,农村中新的建设工作要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我们有许多事情本来是好事,但办的太急了,要明天做的,今天来做就急了,不分轻重缓急,百废俱兴,结果使好事变成坏事,成为农民的负担,这就不是量力而行。农村要不要做建设工作呢?要的。水利是要兴修的,但盲目的打井,不该挖塘的地方要挖塘,就不好了。有些事情本来人民是欢迎的,如果要他们负担太多,任务太大,负担不起,就不好了。我们应该从当时当地人民的需要与可能出,量力而行。
第四,还要设法增加农民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生产。关内各大区反映,牲畜及大农具尚未达到战前水平,只达到8o%,小农具增加了,大农具并没有恢复。这个问题很值得注意。增加农民的生产资料,第一步要求得恢复,第二步再求得上升,光靠劳动力,不从生产工具方面没法改善,生产水平的提高就是不稳固的。
生产资料主要是牲畜,南方的牛,北方的马。要想各种办法去繁殖牲口,改良畜种。其次是大农具,犁、耙、水车,还有肥料。必须奖励农民增加生产资料,添购耕牛,添置农具,增加肥料。目前新式农具不多,化学肥料、豆饼也不多,主要还是旧式农具,粪肥、草肥、当地的花生饼、菜子饼、茶子饼。各大区、各省、各县要想办法奖励农民增加和改善生产资料,并应在税收方而,贷款方面对供应农民生产资料的手工业多加照顾。因为解决目前农村所大量需要的生产资料,绝大部分还要靠手工业,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供应,因此对手工业的扶植,帮助手工业展,就成为很重要的问题。各省、各专区、各县办的小工业都应为本地农民服务,面向本地推销。
第五,展贸易合作,加城乡物资的流转,对农村生产是很重要的。有些土产,如桐油,固然是出口货,但可以开辟国内市场。在县与县之间、省与省之间、大区与大区之间,可以组织交流。这很重要。不把农民的土产推销出去,他的副业收入就少了,购买力就低了,生活也很难改善,也就会影响其再生产能力,影响农业生产。各地党委应注意对各地贸易公司以及合作社的领导。贸易公司、合作社逐步推广与农民的合同关系,这是我们要把千百万个体经济、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吸引到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中来的重要方法之一。过去所执行的预购政策,实际上就具有合同性质。但农业生产还是靠天吃饭的,合同订的多,老天爷不帮忙,收不到,合同就不能执行,所以这种合同要有一定的伸缩性。这方面经验很少,不可太急,要慢慢摸索,求得逐渐吸引农民到国家的计划经济轨道中来。
做好这五项工作,就可使各地存在着的各种不同程度的紧张情况安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