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20 五经 4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易宗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

    2.《易经》六十四卦不是什么“上经讲天道、下经讲人事”。认为六十卦都是在讲天道、人事相会通的道理。只不过是《大.小象传》上经用的八经卦“乾坤物象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解易,下经是用的是“乾坤父母说”(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次男、次女)解易而已。

    3.认为“天地之心”不是什么“道心”,而是“德心”。因为孔子观易主要“观其德义”。天有“天德”、地有“厚载之德”。主张要“与天地合其德”。

    4.阴阳不是气,提出“阴阳以‘力’为本”的命题。

    5.发现“形”也是“道”,指出“以形判道”是《易传》的重要特点,进而提出“德道同形”课题。所谓德道,就个体而言,是弘扬仁、义、礼、智、圣之道;对社会而言,是奉行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和平、合作之道。

    6.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个“万有定律”。亦可云:一柔一刚之谓道、一仁一义之谓道、一雄一雌之谓道等等。

    7.认为《易传》是宇宙的摹本,它描述的是宇宙的运行机制,所以能弥纶天地之道,成为“成为大道之源”。

    8.发现“内圣外王思想”不是儒家真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来自易经的德道。

    9.提出“以同而异”、“文明嘉汇”和“殊途同归”是《易经》现代化、国际化的理论基石。

    10.指出“损益论”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11.以“物不可以终尽剥”理论,澄清《易经》不是所谓的“变色龙”的学问。强调易用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

    12.提出性善论是人道、法治的基础。世界人文的原点在古老的中国。

    13.指出老子的“三生万物”理论与孔子的“太极理论”同出于易。老子尚柔,受《坤乾(归藏)》影响大,其“三”是指三才。“三生万物”就是三才生万物。扬雄的《太玄》只不过是对老子“三生万物”思想的发阐完善而已;孔子尚刚,受《周易》影响大。孔子认为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四象”生万物,即老阴、少阴、老阳、少阳相互运动化生万物,遵循“七上八下”、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想知道《神探贝斯特》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wa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