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直至斡朗改、辖戛斯联军和耶律朔古部发起攻击时,两路大军还只向北前进四、五百里,随行的二十万辽军俘虏由此分散在明军的监督下开始建造军事堡垒。()
按照百里无忌的指示,每个堡垒为直径两里地的环形建筑,高一丈七尺,从七尺以上设三层射击孔,并在城墙上设置小型炮台,每个城配备八百火枪兵,十六门火炮,储备可以固守六个月的粮食弹药。
这是为了防止阻卜小股游骑以游击方式袭拢新军的进军、补给路线,有了这些坚城,就算是阻卜游骑能截断,甚至包抄新军的后路,凭着这些间隔百里的坚城,新军也完全可以在一天之内迅速回头反击,再次打通补给线。
百里无忌不担心新军战力,却深怕新军被阻卜军利用北方广袤的大漠而围困,所以宁可牺牲时间,也要稳扎稳打,以求一战毕其功。
阻卜其实是鞑靼的前身,也就是后世的蒙古族,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还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故土集中在贝加尔湖以南、乌鲁古河和土兀剌河之间。
唐朝末期,阻卜还未能形成统一的部落,无法与契丹抗衡,918年(辽神册三年),已有阻卜部落遣使向辽岁贡。924年(辽天赞三年)阿保机西征,阻卜诸部皆“望风悉降”,并有三个部落被内迁。
之后,阻卜各部常遣使朝贡于辽。岁贡之物为马、骆驼、貂皮、青鼠皮等物。不久,因辽皇族贪得无厌。不断地加重阻卜各部族的岁贡,阻卜各部族苦不堪言,因而时叛时服。成为辽最难制服的部族。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依旧是阻卜疆土太过辽阔,往往数百里间了无人烟,辽军那时还未能形成有效的后勤制度,往往人马补给所需粮秣都以“打草谷”的形式就地解决,所以,对付象阻卜这样的游牧民族,是很难彻底灭亡的。
往往是辽军一到。阻卜各部族闻风而遁,等辽军一撤,他们还是回到
第四章-->>(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