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六章 陶成章见闻(4)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去太平府内的粮食局以及其他粮商处买粮食,除了要给钱,还必须出示粮票,否则就不给发粮食。如果是外来人口,也必须去民政局登记,发给暂住证,然后凭着暂住证领粮票,只有这样,才能买到低价粮食。

    粮票制度也比较灵活,比如不同人的胃口有大有小,家庭有大有小,购买力有大有小,因此粮票的数量,是预设一个平均值,平均值的数量足够一个成年人每月的粮食消费,但如果你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是大肚汉,或者有额外消费,可以每月要求增加粮票,不过增加的部分就要花钱额外购买了。这个增加的粮票数额也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保证让你一个人能吃五个人的份,但却绝对不会因此而让你大批量倒卖粮食,一旦发现倒卖粮食,就要被抓进牢房里。

    另外,对于大宗粮食的进出城,也有一定的限制,所有的大宗粮食交易,必须去工商局登记,说明交易的产品种类与数量,并交印花税,盖上工商局的印花,才能交易。印花税很少,主要是起一个监督作用,商家都很喜欢,而对粮食商这些特殊商人来说,意义则更有不同。

    简单说,守城门的警察一旦发现有大宗粮食进出太平府城,就要检查是否有印花税,是否有交易凭证,如果没有交易凭证,甚至交易凭证上的粮食数目跟实际数目不符,也不许出城。

    除了粮食票,还有盐票,有专门的盐业局,给有身份证的人提供低价盐,同样,所有人都要凭着身份证以及盐票去领低价盐。

    控制了粮食跟盐之后,李志高又开始推行银元卷,银元卷十分方便,可以在粮食局买到,也可以在盐业局买到,更可以在新成立的工商银行太平府分行里买到。

    银元卷虽然是纸钞,但却是李志高以个人名义发行的,不但做工精美,还有防伪水印,在太平府可以自由兑换银元跟铜子,因此十分受百姓欢迎,到现在为止,太平府市面上已经很少见到铜钱银元碎银子这些东西了,大家交易基本都是用银元卷。甚至是,银元卷已经开始走出太平府,在太平府周围也逐渐扩大了名气,很多人都换了部分银元卷,用银元卷来交易。

    至于工商银行,这个在上海通过吞并各大钱庄还成立的银行,表面的老总是李华德,各个经理是其他原钱庄的主人,但实际上的主人却是李志高。

    也就是说,工商银行是李志高个人独自持股,只不过,他是通过个人,以及他个人下属公司,甚至个人下属公司的下属公司,来分担股权,这样给人看起来工商银行的董事会里有很多董事,但归根到底都是他一个人,那些董事只是台前代理人罢了。

    李志高这么做,倒不是为了贪图利润,实际上如果只是赚钱,有太多方式比银行赚钱了,银行只是个工具,本身盈利能力在这个时代并不算太恐怖,李志高之所以控制工商银行,只是为了降低风险,因为他发型的银元卷,都是通过工商银行,所以坚决不能有差错。

    而且,李志高还十分谨慎,虽然是通过工商银行发行并兑换银元卷,但目前只在太平府才兑换银元卷,其他各地分行只给兑换,却不发行。也就是说,新钞票只有在太平府的工商银行分行才能发行,纸钞发行数量也是太平府分行控制,其他各地的分行只会给你兑换银元卷,却没有发行纸钞的权力。

    因为使用了后世的技术,后世的刻板,所以有很多防伪技术,比如纸张材质、水印、纤维丝和彩点、不透明的塑料安全线等,用了这些技术,别说清国了,就是其他列强也造不了假,而且分辨也比较容易。

    了解这种银元卷纸钞的特姓后,陶成章也很感兴趣,觉得这完全可以当作纸钞发行,甚至觉得李志高太过谨慎,这东西完全可以大批量发行,替代银元,而不是只在太平府小范围发行。因为陶成章见识比较广,他知道中国的白银一直在外流,也知道贵金属的重要姓,因此才提倡用这种信用比较好的纸钞。

    对此,尹锐志不懂,周正斌也一样不懂,他们只知道这东西是李志高搞出来的,所有的执行方案也是李志高弄的,所以按照方案执行就行,至于为什么,他们不了解,也不需要了解。

    城里的民生考察的差不多了,陶成章又出了城,去乡村考察,这一下,更让他吃惊了,因为乡间的变化更大,而最让他吃惊的,无疑就是这里的农田水利工程以及粮食产量!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