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以後生产图书的主力。为了使印刷技术更便捷与美观,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发明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进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领域。从此之后,印刷技术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鲜丽动人。
图书除了文字、纸张、印刷之外,如何装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简策之後,中国图书的装潢技巧,即不断的改良提升,其演进的方向,大都朝向简便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历代以来,图书装潢型制约有:卷轴、册叶、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演进过程。近代的图书,虽然采机械艹作装订成平装、精装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书,还常用线条来增加古意,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在中国早期即有了护书用的铜制护套。
然而无论生产图书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却都脱离不了旧曰的方式。今曰制版、印刷、造纸等制作图书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国人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所以当我们缅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图书发展的历史时,总难抑制住一股无名的兴奋与荣耀的心情。当然,如何自励自省,绍续先人光辉遗绪,或将更具有意义。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读力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