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七章甲:取字时间和意义假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三国创世录无弹窗 作者:拉美白杨一切源于大家的质疑兹以作为答复。

    关于三国时期人何时取字质疑我的朋友中有两人分别提出了“十五岁”和“二十岁”取字的说法。对于这两个数字我只提出一个佐证。在《后汉书.黄宪传》当中这样写:“颍川荀淑至慎阳遇宪于逆旅时年十四淑竦然异之揖与语移日不能去。谓宪曰:‘子吾之师表也。’既而前至袁闳所未及劳问逆曰:‘子国有颜子宁识之乎?’闳曰:‘见吾叔度邪?’……”可见黄宪十四岁就有字(叔度)了所以十五岁和二十岁的说法都是想当然罢了。

    我说是想当然也因为我在相关的搜索里找不到何时取字的资料。我想这个问题恐怕需要专题讨论并去查阅史料才可能有个结论但那样的话我就不用写小说了。在我看来小说所述的不过是一种可能性而已大体合理而已不必是“史实”性的材料。

    后汉称谓当中按照史料习惯有以下规律:

    其一有名和字的区别。

    其二自称时以名为主除非是很正规的场合比如那个什么“燕人张翼德”的。

    其三当面称呼别人或对较亲近的第三人称呼时称字不称名。

    其四亲人长者称呼孩子以名为主。

    这让我想起自己老家的旧风俗:先有名实际上是乳名等到上学的时候才会起“名”这时的名实际有古人“字”意义但这时的名字是按照祖谱的“字辈”取的。如果是单姓的起三个字的名加上“字辈”一个字自由度只有一个了。等到现在演变到出生便要上户口于是干脆就其了名字将那个自由度的字作为乳名。所起的名字家里父母实际很少连名带姓叫全的都是称乳名。

    而在何时起“大名”――字上我老家的习俗是要不就是上学时要不就是等到成婚时。上学的时候一般是先生按照其姓氏族谱传下来的排辈代为立字而成婚的时

第五十七章甲:取字时间和意义假说-->>(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