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五章 老聃论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读力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

    有的认为,道是精神姓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

    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

    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老子,姓李,名耳,亦称老聃,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已难以详考。从老子的家世来看,他的先辈做过太史、太卜一类的官,在身份上接近于卿大夫,属于贵族中上层。老子的原籍是楚国苦县,但由于周王室太史一类的官职是世袭的,因此,老子很可能出生在洛邑。年长后,老子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史。在这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见闻广博,熟悉旧的典章制度,通晓历史,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切的认识,形成深奥、玄妙的思想,成为智慧之星。

    按照司马迁的记述,老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社会经验丰富、精通古代礼制而又对礼持严肃批评态度、脾气有些古怪的老者。他生活在周景王、周敬王时代,社会动荡,民心思变。他也许像许多正直的大臣一样,向周王上过治国的策论,但此时的周王已没有重振王权的伟大抱负,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室异己,如何在各诸侯强国间巧妙**,以图苟且偷生。老子是个智者,当他的理想无法付诸实施时,不像有些大臣那样卷入王室的是非之争,从而招来杀身之祸。他埋头读书,接待一些像孔子一样的求学者,谈远离现实政治的哲学命题。

    他综观历史祸福成败,融会各种学问,创造出自己的学说。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道”

第五十五章 老聃论道-->>(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