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这份方案下,搬迁的心思更多一些。困扰他好些天的事情,就被林原和这么轻易化解了。他有些嫉妒起林原和了。
他想了很久,实在挑不出林原和什么大毛病,只能给自己安慰了句:“端正心态。下属的成绩也是领导的成绩。”
他拿起了林原和修改后的草案,跟陈伟民联系了一下,就去了陈伟民的办公室。
林原和平时非常注意。他一般不会就政府的具体事务直接越过郑新民跟陈伟民汇报,除非陈伟民有直接要求。几个月的班子磨合下来,三个人彼此都已经心照不宣。在经济方面,县里权力最大的三个人,如今已经构成了一种平衡。
郑新民刚来的时候,陈伟民还希望林原和能象过去主持县政府工作的时候那样,大事小事直接跟他汇报。甚至,在副县长提名上,他采纳了林原和的意见。但林原和也就在那一次提了名,在以后的人事安排上基本不再提出自己的意见。陈伟民当时也有些纳闷,难道林原和的权力欲不强吗?但他立即把这个想法抛到了脑后。到了这个位子的干部,怎么可能权力欲不强?林原和只是比较能克制自己罢了。
接下去的一段时间,等陈伟民深入了解了本地干部的情况之后,明白了林原和的用意――他不希望他们三个主要的外来干部之间发生冲突,甚至连官场上常见的站队都尽可能避免――本地的“老油子”实在太多!如果一二把手之间的正常分歧不能模糊化,那就会给很多人有机可趁。这跟金海华和刘向民搭档的时候不一样。那时候刘向民本来就是本地干部的一面旗帜,金海华则是典型的外来干部。两人之间就是有什么分歧,下面人也没空子好钻――形势太明朗了。
陈伟民不知道郑新民有没有理解林原和的意图。但他轻易不会去插手政府的具体事务了。即使在干部安排上,也常会征求郑新民的意见。郑新民在这点上也很谨慎,表态、提名很少。这也许跟他来的时间稍短有关。但不管怎样,目前书记、县长、常务副之间的关系还比较融合,几个人似乎进入了“蜜月期”。
经过几个不同场合的讨论之后,正式的拆迁补偿方案按照林原和修改后的意见确定了下来。再次调查的时候,选择搬去新区的人显著增多。现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住户选择了原拆原还。林原和松了口气,如果只有三分之一的话,项目的收益也不算太差,可以启动了。而且他估计,等正式签署拆迁协议的时候,肯定会有更多的人选择搬迁。如果有超过八成的人选择搬迁到新区,解决两条交通要道的资金就绰绰有余。
很快,和投资商的正式协议签署了。连已经进行的那一部分改建项目,也“卖”给了张裘二人。拆迁动员工作也开始了。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得多――第一批签拆迁协议的人中,近九成选择了搬迁。投资商的资金也在陆续到位。林原和没有再多关心这些事情。在旧城改造和交通建设上,是由郑新民亲自主抓这两项工作,金海涛协助。林原和的任务就是保证资金的顺畅。但只要旧城改造动迁工作顺利,资金就不是问题。归根结底,旧城改造,就是利用目前旧城和新区的地价之差,为政府筹集资金。在这个过程中,旧城居民换到了新的大房子,开发商赚到了钱,县政府拿到了两条交通干线的建设资金。只是县里一部份有能量的人和单位,本以为能分到一杯羹,可现在只能喝到一点汤汁――最多只能赚点辛苦钱。他们原以为凭着关系能大赚一票,可是现在这大头让投资商拿走了。他们痛恨自己资金实力太弱的同时,也痛恨郑新民、林原和那么早就启动了工程项目――如果能等
第八十五章 平衡-->>(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