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一章 金海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楚,银行贷款也大;源利主要是银行贷款太多,银行不会坐视资产流失的;鹏程其实就是个私营企业,产权很清晰,但他们的工作非常慢。”

    金海华笑了笑道:“我提个建议,具体你自己掌握。这三家先放一放,不着急。其它村办和乡镇办的先解决。村办的一部份其实是私营的,也有一些有村集体的钱,总的来说产权比较容易理顺。乡镇的,绝大多数政府从来没有投入过一分钱。无非是出个文,跟银行要点贷款。只要银行的贷款本息能够偿付,企业转给谁都一样。比起源利、东曙、鹏程三家,更容易。”

    林原和有点疑惑的看着金海华。大多数乡镇企业今年都要铺开搞改制,但要说到这些企业的工作居然比这三家还要好做,让他有些意外。

    金海华停顿了一下,说道:“杨塚镇有个丝绸印染厂,九一年丝绸行业红火的时候办的。镇里一分钱都没拿出来,只是从银行贷了600万。现在贷款还了一部分,本息还剩近400万。这个厂还贷一直拖拖拉拉的,是真的还不出来贷款吗?不是的,光他们厂长一个人,一年请客吃饭交际接待的费用就超过了100万。有钱吃喝,没钱还贷。反正都是公家的,银行的钱欠着也就欠着了。如果把这些债务、资产都转给那个厂长,你看他还会这么花吗?用不了两三年,他就会抢着把银行的贷款还上了。他要不还,将来想贷的时候还能贷得到吗?象这种情况的企业很多,完全可以现行一步。”

    林原和点了点头,这种企业倒是好办。规模不大,说起来是乡镇企业,其实乡镇一分钱都没有投入,用的都是银行的贷款。只要保证银行的贷款本息能偿付,银行也没有任何意见。如果实际经营者有点魄力的话,完全可以接手下来。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会没有魄力吗?

    金海华接着道:“源利、东曙、鹏程说起来是村办企业,其实比乡镇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源利,原来规模并不大。丝绸行业很红火的时候,当时的县长曹大元硬给他们拉贷款,逼着他们扩大规模。等他们上了新设备,扩大了规模,丝绸行业却不景气了。银行的贷款也就很难还上了。”

    “东曙就更麻烦。办企业的钱有村里的,也有财政上一点。这个问题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东曙在村里搞小社会,企业成了村里的福利机器。他们这两年一直是拆东墙补西墙。整个东曙好比是一个无底洞。这样的企业就是倒贴送给人,谁会要?”

    “至于鹏程,也挺复杂。他们内部的股权很乱,有业务上的关系户的,乡镇干部的,村民的,还有县里一些干部的,持股的队伍很庞大。入股都是私下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就他们兄弟几个能搞清楚。真要象股份公司那样规范操作,需要花很长时间厘清关系。”

    这三家企业的情况林原和也基本了解。但金海华提出先把这三家放一放的思路,还是让林原和眼镜一亮。前段时间他有点走入误区。先搞村办企业,再搞乡办企业。实际上未必能做到先易后难。

    今天和金海华的聊天,真是受益非浅!当然也是因为金海华要走了,有些事情他可以直言相告。既然金海华那么坦诚,

第三十一章 金海华-->>(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