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海县的集体企业改制工作比预想的要顺利得多。最新更新事实上,从两年前杨浦镇开始试点的时候,霍海的许多企业都已经在准备了。第一步启动的是村办的集体企业。很快就有几十家企业报上了方案。林原和看了看这些方案,总体比较粗糙,显然是照别人依葫芦画瓢,缺乏专业律师和会计师的仔细工作。不过这不是大问题,省城有的是大量的专业人员,县里不行的话,就请省城的专业人员来做就是了。林原和头痛的是三家最大的村办集体企业没有递交方案。
鹏程,东曙,源利三家企业中,鹏程实际上是戴着集体企业帽子的私营企业。企业的非土地固定资产超过了3亿,在县里已经算是大型企业了。前几年乡镇企业局就建议他们“摘帽子”,一直拖到现在还毫无动静。
这天,林原和只能亲自到鹏程集团,找鹏程的实际拥有者吴氏三兄弟谈话。
“说说吧,你们到底有什么顾虑?”林原和有些不解地问道。
吴二鹏先说话:“前几年让我们改注册成私营企业。这私营企业都是些什么企业?餐馆,修鞋子的,理发的,摆摊的。林县长你说,我们要是跟他们一样,说出去丢不丢人的?”
林原和笑了。前几年正规注册的私营企业都比较小,而且集中在服务业,跟现在很不一样。
“我们现在的固定资产如果只有十分之一的规模,那我们也就改了。实在是我们现在的规模有些大,改了以后贷款会不会受影响?这两年收紧银根,我们的流动资金就有点吃紧。”老大吴大鹏说道。
“集体企业改制是个大趋势,今后大家都改成股份制企业。银行放贷要看企业的信誉、规模、经营还有抵押,跟是不是私人有什么关系?你们自己说说看,银行愿意放贷给你们,还是愿意放贷给那些有借无还的国营企业?”林原和笑着道。
“我们没有政府担保,每一笔贷款只能是精打细算。我们跟镇政府只是挂靠关系,他们也不会替我们出面解决贷款的。”吴三鹏插了一句。
“我仔细了解过你们集团的发展过程。我说说看,你们听听,我讲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林原和摆了摆手,继续说道:“你们最早是靠织布起家,以织锦缎为主。八十年代提花被面流行,你们那时织了很多。织机从几张到几十张,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张。然后逐步投资到电缆厂。被面不太好销之后,你们把织机也渐渐卖了,一方面搞电缆;一方面搞印染涂层加工,尤其是全棉绒布印染,你们在市场上也很有名。工厂很快就扩大了。带给你们企业最大利润的,是电缆。从最早的电力电缆,后来的电话电缆,音响信号缆,到现在你们在上的光纤缆。我估计,这几年各种电缆带给你们的利润总额,不少于2个亿。当然你们基本上全部用来投资了。你们自己坐的汽车,也就是普桑,连2000型的都没买。唯一一辆撑面子的奔驰,自己基本上是不用的,对吧?外面的人看你们的工厂,印染加工占地很大,电缆厂不显眼。实际上最赚钱的就是电缆。”说到这儿,林原和喝了口水,看了三兄弟一眼,继续道:“鹏程是你们三兄弟搞起来的,你们三兄弟之间肯定有股份协议。很可能其他一些管理人员也有一点股份,甚至你们的代理商,也可能入股。还有乡干部,村干部,村里的一些人,都有可能是股东。但只限于你们私下的协议,对吧?其实你们内部早就实施股份制了,是不是?”
“是的,我们这个企业,是我们三兄弟占大头,别人也有不少股份的。”吴大鹏承认道,“这几年我们基本没有分红过,赚来的钱全投入了,否则银行根本不可能给我们贷款。说句实话,钱越赚越多,工厂越来越大,但口袋里的钱一分没多。”
“这样吧,一时也不着急,你们好好考虑一下。你们要进行股份制改制,应该不难。我知道你们在外地也有一些投资,比较乱。但将来的股份制企业一定要规范。你们可以联系一些专家帮你们好好规划一下。我希望能够看到你们有上市的一天。”林原和道。
如果说鹏程是因为处于观望之中,自己不愿意出头的话,那另外两家情况完全不一样。他们不是不愿意搞改制,而是根本就无从下手。
东曙集团是东曙村的村支书李柯一手办起来。曾经有一段时间东曙是全县的一个样板:全村所有村民,凡是60岁以上每人每月有60元的补助;全村实施免费的医疗,免费上学。集团员工的工资,人均每月超过400元,还有多项福利。九十年代以后
第十三章 “惊喜”-->>(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