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
核桃家园无弹窗 “小喇叭”,是公社广播站的别称,因为公社广播站的广播,是通过电话线传输广播信号,用碗口大的“小喇叭”把本地新闻和上级指示精神传递到家家户户的。
这种“小喇叭”就是本地的产物,一般的中学都能生产。它除一个线线圈之外,就是纸压的一个黑黑的碗形的东东,不过它的音质还不错。
“小喇叭”一天广播三次,早晨六点、中午十二点、晚上六点。早晨和中午每次半个小时,晚上一个半小时,晚上除了新闻广播之外,还有文娱节目,比如八个样板戏,还有一些当时最受欢迎的相声。而晚上的新闻,则是全国新闻联播和本县联播。“小喇叭”,这算是中国那个年代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吧。
可别小看这个“小喇叭”。那时候,没有电视看,连收音机都没有普及。以龙庄子为例,全村只有王如泉家有个电子管收音机,大小相当于一个大点的点心盒子。人们叫它“戏匣子”。村民们常常到他家去听“戏匣子”。而王如泉每次开机,不敢把音量开大,说是开大了会“呕坏管子”。那时候结婚时女方要的“三转一响”,其中的“响”,就是收音机。因为龙庄子村民置不起这“三转一响”,所以秃子(光棍)多,已经有八个了。
村民们没有电视可看,没有报纸可读,又极少能听到无线广播节目,所以公社的有线广播,便成了当时人们最普及的也是惟一的接受信息和娱乐的途径,很受欢迎。
龙小井当然知道“小喇叭”的重要性,不光龙庄子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要依靠它制造舆论,将来其他八乡六十四村也要靠它传递自己的思想啊。
所以,龙小井这位来自于21世纪京城名报的资深记者,丝毫不敢轻视这两个“小喇叭”美女记者的采访,他心里作了精心准备,利用她们的采访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去。
第二天早晨,“小喇叭”的两位美女记者起床后在龙小井家的当院里洗漱完毕,和龙小井一家吃玉米饼子喝玉米粥。这两位看来平时很少到村民家里居住和吃饭,所以显得有几分兴奋和客气。
小井娘经常招待上边来人,所以对上边来的客人已经招待熟练了。见这回是两个又俊又洋气的闺女,小井娘特意把家里最好的没有缺边的碗给两人用,还挑了两双比较新的筷子,让两个闺女上到炕里头坐。
张希珍和郭秀枝说什么也不坐炕里头,非要请小井的父母亲坐里头。小井的三姐道:“你们是客人啊,再说你们又是上边来的客人,你们就去坐吧。”
两人还是不好意思。这会儿龙振清便道:“行啊,我也坐炕里头,这样你们可以上炕了吧。”
两个闺女这才上炕。不过,郭秀枝还能免强盘腿坐炕,而来自天津的张希珍就盘不了腿了。小井娘便给她拿来个小板凳,让她坐在上面。
一桌子家常便饭,可两位中国最基层的
第099章 小喇叭记者采访(二)-->>(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