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生效梨园杰,死当楚剧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在第一个演出点,打炮戏仍是她的拿手悲剧《寻儿记》。  中国京剧宝库中有个名震一时的《三进士》,此戏讲述了一个奇中奇、巧上巧的传奇式的故事,便是楚剧《寻儿记》的剧情。梗概是:山西平阳文士张文达,在兵荒马乱之际全家失散。长子被常府买去,改名常天保。次子由周家收留,取名周子卿。十八年后,二子皆中进士,放任洛阳。其母孙淑林,逃荒乞讨,千里寻子,病困洛阳,卖入知府常天保家中为奴。,因煮烧“八宝饭”,与天保见面,方晓这知府竟是她失散的长子。不料子恐失官体,不予相认,数九寒天,将母驱逐门外。后孙氏辗转来到洛阳通判周子卿家存身。幸逢周正是其次子,母子终喜相认。周子卿对大哥常天保当官弃母大为愤恨,怒将他扭至巡抚衙门理论,恰遇其父巡抚张文达。其父知情后,遂将孙氏接进府衙,并严惩忘恩负义的常天保夫妇。这是一出以老旦为主的戏。全国如此移植上演此剧的有:川剧、汉剧、湘剧、滇剧、徽剧、秦腔、河北梆子、河北丝弦、横歧调等剧种。  那日,露天舞台上,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她身著薄薄戏装,全神贯注地扮演剧中的母亲孙淑林。巧珍声情并茂地唱道:  “思儿寻儿儿无望,单鞋一只陪伴娘,  问遍千街万条巷,不知我儿在何方?  孤孤单单朝朝暮暮把儿想,悲悲切切日日夜夜思儿郎!……”  每每唱到此处,她咽喉哽噎,珠泪滚滚。角色与自我浑然一体,体验与体现天衣无缝,俨然分不清是在演戏还是在倾诉自已的情感。这种感人肺腑的现实主义表演艺术,不时引得观众泪光盈盈和阵阵叹息声。后得知内情的观众,一片唏嘘,赞叹声不绝于耳。人道:“真不愧是我们农民的艺术家啊!……”  那年6月15日,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酷热难奈,由張巧珍领衔主演的《棒打无情郎》即将开锣。化妆室內,虚汗直淌的巧珍已化好妆,一位好心人对她劝道:“再莫想小可了,他己经走了,听人说去年底,有人在火葬场看到一具尸体,面相跟小可一模一样。”巧珍听了直觉头部猛地一嗡,声如雷击,人似乎失去知觉,顿时五内如焚,肝肠寸断。她埋头抚在桌上,浑身颤抖,久久无语。繁忙的后台突然死一般地寂静,有人咬牙、跌足地埋怨那个好心人的乌鸦嘴。快开演了,几十双眼睛一齐投向巧珍。只见她抬起头,拭干眼泪,慢慢起身,整理好戏装,定了定神,脸上写满泰然。接着大步走向九龙口,闭目凝神,开始奔向另一个悲欢离合,最后大团圆结局的虚虚实实梦幻仙境般的世界,似乎,只有在那里她才得解脱;只有在那一刻,她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欢乐。  26岁的青年、人长树大的帅小伙——李可,就这样胡里胡涂,凄凄惨惨地走了。从此,再永远也杳无音讯,再永远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也许,他带着对亲娘的深深地百思不得其解;也许他带着死不瞑目悠悠的恨意而去了。他也许会得出一个用生命换来血的教训:妈,我再八辈子也不想见您了,纵然来生做牛、做马、做小狗都好,我再绝对也不做您倒霉而又可怜的儿子了,Bye,Bye……  是的,是的啊!我们凡有良心和理智的人凭心而论,谁也不能否认:張巧珍原本是属于她父母、属于丈夫、属于孩子和家庭的。但毕竟不完全是。而她更多的时候、更多的场合、更多的情形下,是属于楚剧,是属于观众,是属于党和人民的。自古忠、孝难得两全,家庭和国家,孩子和事业永远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两者必居其一,叫她怎么能做到两全其美?叫她怎么能做公私两顾啊?!但打那一天起,在我们这位“拼命三郎”式的人民演员,一位柔情万种的母亲心底,留下了绵绵无尽的愧疚和永生难以愈合的创伤啊……  诚然,有很多好心人感叹地说,那‘得’到底能值几何?!到底能值几何?!  我们的巧珍同志似乎不用语言回答,仍是一如继往地忘了索取,一声不吭地默默无私地奉献着。她在每次大悲大痛,大苦大难后,迅速擦干净眼泪,掩埋好亲人的尸体,又昂首挺胸、飒爽英姿地上路,并奋然而前行了。  君不见?那千千万万望眼欲穿的双眼正焦渴地催促着她。君不闻?那山摇地动、潮起潮落般的欢呼声又满怀深情召唤着她:张巧珍!张巧珍,我们要您……一声声,震天动地,一句句,回响心底。  她为了楚剧,舍子、舍家、舍命,无悔又无怨。  她为了观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吐血,乐此而不疲。  诚然,有很多好心人感叹地说,那‘得’到底能值几何?!又能值几何啊?!  四、  我们的巧珍同志有生以来,终于头一次这样回答了——面对采访她的武汉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记者柳莺动情地倾吐道:“我放得下儿子,也放得下父母,还放得下丈夫,就是对自己我也放得下。唯独放不下的是我的楚剧,唯独放不下的是我的观众啊!93年,我吐血了,住院三天,血还没止住,一想到观众,觉得我的病就没有了,浑身都是力量。当时我把针头一拔,去演出了。因为,观众就是我永生的亲人、观众就是我永生的衣食父母啊!……”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经说过:“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此话怎讲?大意说,如果‘舍’不得在墙上开孔、‘舍’不得破壁,当然不会‘得’壁,那么,人便没有把‘壁’空出来的情怀和智慧,就更得不到开‘门’和‘窗’后的新鲜空气和极目远眺绚丽多彩的世界。正如有位作家说得妙:  “英雄或者领袖总是在常人不舍得处舍得,在常人执迷不悟的当口知道转折已经来临,云雾开处就是新天——这类人物。因为舍得,他们总是能够在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同样,是因为舍得,他们能够在常人乐于驻守或止步不前的地方,看到从头越过之后更广阔的天地。每当面临舍得与舍不得的抉择之际,实际上就是从某种看起来已经到头的地方转出别样洞天的契机。这种契机,正如蛹化蝴蝶或凤凰涅磐,是人生之境向更高处嬗变的又一个基点”。  诚然,有很多好心人还在感叹地说,那‘得’到底又能值几何!?值几何啊?!  笔者有幸从张巧珍一本发黄的日记本,细翻到“我的座右铭”,见到拙朴且娟秀、拘谨不失恭正的字迹,发现了她內心的秘密——也许算不上豪言壮语,也许并不能震古烁今,但它是用血泪凝成的、是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  “我终身只做我爱做的事,为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演出。就是累病、吐血,我也心甘情愿;就是倒在舞台上、再也起不来了,我也情愿心甘。(赋小诗一首):  生效梨园杰,死当楚剧魂;  来生化百鸟,尽唱楚歌声。”  猛然,我眼前仿佛出现一道电光石火,划破浩瀚的楚天夜空,照亮了广袤的江汉原野。搜读阁小说阅读网.soduge.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