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的社会现象:一个土里土气、粗手大脚、打死我也不承认她是美女,况无刘胡兰的英雄豪杰事,亦无江姐英勇就义轰轰烈烈功,一个劳绩平平、普普通通的平头女百姓——李双双,居然成了全国人民崇拜的偶像。几乎所有的年轻女性都把她当成学习的榜样,风靡一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凡成熟男性竟把她不可或缺地当作红颜知己或梦中情人,不!有的简直是当贤妻良母了,蔚然成风。原因何在?为关注并热爱戏曲的粉丝欣赏、研究。不妨将楚剧《李双双》唱段摘录如下: 孙家庒变了样, 今年的庄稼不平常。 棉花白谷穗黄, 五谷杂粮都堆满了仓。 猪也餵得肥,牛也长得壮, 鸡鸭成群魚满塘。 上交任务完成得好, 家家都有剩呀余粮。 彦芳嫂上了光荣榜, 桂英、二香把模范当。 大凤变成了劳动能手, 大婶也经常得表扬。 队里越来越兴旺, 一年更比一年强。 秋风起,天气凉, 梧桐叶落片片黄。 喜旺匆忙离家走, 来不及与他办行装。 脚下布鞋恐早磨烂, 身上穿的单衣裳。 光着赤脚是怎么走路啊, 单衣薄衫怎么遮凉? 出门三月也不来封信, 真叫我挂肚又牵肠…… 二、 凡是听过张巧珍在《李双双》剧中这段近六十句唱腔的人,无不赞赏她独具个性的音色特质和纯净细腻的表现力。她嗓音甜美、圆润,吐字清晰,行腔委婉动听,极具“关派”演唱的韵味。达到了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佳境。这段唱词么,虽文彩一般,章法欠佳。但集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情景交融,质朴凝炼,自然达意,委婉尽情,生动感人,雅俗共赏,颇有田园诗的趋势。被张巧珍处理得层次分明,情绪多变。她起用了楚剧当家主旋律——女迓腔,开头轻灵、活泼、欢快,凸现了人物对丰收后的喜悦。接着“秋风起”转慢迓腔,用跳跃、鲜明的节奏对比,来抒发对丈夫生气离家后的思念与担忧,悱恻缠绵。当她唱到“光着赤脚是怎么走路啊,单衣薄衫怎么遮凉?”两句时,以俚俗柔和的咬字,纯净如饴的发声,深情隽永的实感流泄。使整段腔在低吟淺唱中舒展奔放,旷达中不失内敛,张弛中不失含蓄。它由轻入重,由纤细到酣畅,从浅显到深刻。活脱脱地的刻画了角色柔情似水,爱恨交帜的恩爱夫妻情。尤其是重复唱到两个‘怎么’时,那咬字入木三分,透人骨髓。重叠历来是诗歌、音乐的生命。这核心唱段令人几乎仅从声腔中就看到了那揪心的容颜和娇嗔的眼眸;令人几乎听到那砰然心动的深情呼唤;令人几乎闻到那泥土焕发的醉人芬芳。不由你不击掌叫绝;不由你不荡气回肠;不由你不心房温热或潮湿甚至潸然泪下。已故的国家一级作曲、省艺术研究所艺研室主任余洁清也**文道:“此唱段以女迓腔为基本素材,将“不平常”、“剩余粮”等唱词设计成固定重复句,使它有小调分段结构特点,在腔前后欢快的过门里配上小锣,小钹等打击乐,具有小调运用击乐衬腔的节奏。将李双双一心为公,满心欢畅的情绪从流动的音符中完美地传递出来。尤是“秋风起”之腔,遵循“抒情写意”的戏曲法则,立足以情,以情为真,以情为美。在当年革命化、阶级性充斥舞台中,鲜见、破例地闪耀了人性的光芒
“喝着稀汤汤,唱着‘李双双’”-->>(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