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关啸彬和“小关啸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的师资队伍更不屑热衷于照本宣科。而只得依赖或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即“拿到手教”,“肉口传”软件的过硬。这种“开小灶”的师徒模式不论教学科学与否?但起码在量的最小化上制约了不少良好资质的戏曲接班人,与“班”失之交臂。反之,学生如撞大运遇仙人指路,则如虎添翼了,则严师出高徒了。老关先生有时在万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亲自面授巧珍。如《三世仇》剧中的虎儿妈唱腔和表演,他毫不保留地点拨,耐心地教诲,使她受益非浅。因此,她在老关生病的紧急关头,方能挺身而出。看似偶然的成功,实则来自长期努力的必然。正如元.高明《瑟琶记》剧中唱的:“不是一番寒彻骨,争(通“怎”)得梅花扑鼻香?”  又众所周知,演员是实践的艺术,舞台是演员的生命线。有了实践,熟能生巧,巧能生艺。从量变到质变,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反之,一回丢,二回疏,三回四回摸不到门路。你纵有十八般武艺,打遍天下无敌手,一旦得不到展露机会,必将壮志难酬,抱恨终身。有的戏曲教学单位叫学生伢无限延长地“自习”、无限延长地“旁观”、无限延长地住“冷宫”、把他(她)学的戏无限延长地“关箱”,不给或少给舞台实践,实在是违背教学规律又误人子弟的。在老关的青睐和关照下,在那演出角色分配表下静静守望的小巧珍不时破颜一笑。此外,他为提携她尽快成长,排除不少杂音干扰,多次亲自领衔师生同台献艺。例如:在《三世仇》一剧中,虎儿妈和小兰二角竟能大方而又大胆地让巧珍与他轮换扮演。此举恰如一轮浩月托举并照亮小星,使得星月熠熠生辉,照亮夜空。这在那“同行是冤家”的日月里实在不可多得,实在难能可贵。什么叫德艺双馨?这就是;什么叫人梯精神?这就是;什么叫**风格?这就是。此举恩同泰山,情若东海,功盖父母。这种良师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梦寐以求,是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及的。小小的巧珍荣幸地得到了,所以茁壮成长了。  所以,巧珍时常对老一辈艺术家高尚的艺德念念不忘,每一次提起她的老师们屡屡感慨万千,屡屡感恩戴德而不绝于口。巧珍不仅认真学习老关炉火纯青的演唱技巧,对他  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更是敬仰。如老关的口头禅:“我吃人民的饭,穿人民的衣,得为人民演好戏。”照直说,这话蛮土,一点儿也不响当当,夠不上豪言壮语,也压根儿不能算名人的名言,但这朴实无华农民式的大实话,有着对党和人民深厚的情质朴的爱,她一字不漏地刻在自己纯洁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不知不觉地成为她做人的座右铭。非常有趣的是:每当您翻阅纸媒资讯时,会发现他师徒很多答记者问中,均异口同声这么说。党的最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一个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身体力行,当然是豪迈的。这口头禅也正是贯穿她师生二人一生行动的红线,所以人们往往把她们称之为“人民的艺术家”并非过誉,而是名副其实的。与此同时,每当巧珍在人生道路上偶遇云山雾罩,或残星黯淡的时刻,那盏不灭的路灯总是指引着她走出阴霾,披荆斩棘,奋发进取,勇往直前。  初出茅卢的巧珍,在广大观众口中能与楚坛巨星的关啸彬相提并论,可见评价之高、荣幸之大。也许缘于期望之深、爱戴之切罢了。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那么,在竞者如林,人才济济的楚坛上,纤纤弱女如要仰望星空,必脚踏实地。張巧珍面对此路将怎么修行?如何迈步?成乎败乎?难说,难说哪……搜读阁小说阅读网.soduge.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