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好做,穷皇帝更不好做,三个多月来,她深有体会。
济灾民、建善堂、修河堤、筑水渠……每一道旨意下去,都意味着白花花的银子象流水一样“哗哗”而去。
不过,“有钱是大爷”这条贬褒不一的大俗话,却是意外地放之“朝堂”也皆准。她不得不怀疑,此时阶下站着的那几位对她毕恭毕敬、言听计从的大臣们,究竟是慑于她登基之初那几日的狠绝,还是全冲着她手里的银子来的?
玉澍宫的银子在她手里,她一度瞅着眼热、花得心慌。思前想后,她只得快马传书一封,不久某位逍遥妖人捎来了回信,龙飞凤舞地回了三大页,尽是调侃她的废话,唯有信尾的八个字勉强算得上是正经回复——“取之于澍而用于澍”。
据某位六世妖人回忆猜测,玉澍宫最初的出资人很可能与那位亡了国的倒霉皇帝澍诚帝杨义有关。第一次听妖人师父这么说,她很是唏嘘嘲笑了一番,没想到神秘的玉澍宫,居然可能是前朝皇帝埋下的一个企图复国的秘密组织。但很显然,那个死了三百多年的古人终是失算了,除了妖人师父有两世年轻气盛地折腾过一阵子,之后的玉澍宫完全退出了三国之争,极尽神秘和低调……
当初对澍诚帝的嘲笑尤在耳边,此时的她再回想起那一幕,已不敢再笑。因为南伽帝临终之际,告诉她一桩皇家秘辛。
南国开国皇帝曾是澍诚帝的妃子,据史书记载,继承皇位的第二任皇帝南兴帝是她的兄长之女。事实却并非如此,南兴帝其实是她和澍诚帝的嫡亲女儿,是一位前朝公主,是货真价实的澍国皇族杨氏的后人。开国皇帝曾留有遗训,每代皇位继承人都需经过传世玉簪的鉴认。传世玉簪本是澍国宫中之物,要说它能辨别颜氏血脉,倒不如说它有辨别杨氏嫡传血脉的异能。无论开国皇帝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严格循此遗训的结果就是,虽然被冠之颜姓,前朝皇族杨氏的血脉却得以代代传承。
这一脉历来人丁不旺,传至南伽帝时,仅出锦华公主一女。当初以为锦华公主夭亡,南伽帝假装有孕,秘密抱养了一个孩子。出于私心,而且那时由于年轻,她并未放弃诞下嫡亲子女的希望,于是选择的是一名男孩,也就是后来的平王。南国继承皇位历来以女儿为先,平王的存在,杜绝了南伽帝无子的不利传闻,凭着先祖遗训在,南伽帝并不担心诞下亲生子女后,平王对皇位会有威胁。遗憾的是,南伽帝之后再无所出。可想而知,当五年前知道她的存在,南伽帝是何等的欣喜若狂……
过往林林总总,一句话言之,就是她柳烟树,作为通过传世玉簪鉴认的南国第九代皇帝,其实是前朝澍诚帝杨义的后人!
妖人师父当初凭着一块灵玉找到她时,尚不知她与南国、与澍诚帝之间会有这样一段渊源。这让她不得不感叹缘分的玄妙,就连她随意给小鱼儿取的名字,都机缘巧合地误打正着。感叹之余,她也隐隐察觉事情的诡异,仿佛无形中有一双名叫“命运”手,操控着一盘称作“人生”的棋,而她和身边的所有人,只不过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御书房内,几位大臣在阶下毕恭而立,身着明黄龙袍、头戴流苏冕冠的南贤帝柳烟树正慵懒自在地斜斜依坐在上座,单手支腮,低眉垂眸,象是在沉吟,又象是在走神。
通过几月的相处,众臣多少摸着一点新皇上的脾性,无论是金銮殿上听政,还是御书房内议事,她看似一幅漫不经心、心不在焉的样子,事实上周围任何一句话任何一点动静她都不会漏听。她的模样看上去象是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但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却自有一股与生俱来、不容人小觊的贵气和威仪,又带着些许恣意随兴的邪气,让人捉摸不透她真正的心思。
“……此事请皇上定夺!”礼部尚书刚刚奏完筹办新帝登基庆典之事,久等不到皇上的回话,他也不敢再言,立在一旁静候着。早朝时在金銮殿上,凡是涉及到银子的折子,有一半被皇上驳了回去。由于太上皇的孝期,登基庆典被皇上借此一延再延,如今百日孝期已满,皇上这回总该准了吧?
就在礼部尚书忐忑不安、暗暗自问方才是否说错了什么话时,小树开口了:“陈尚书,你刚才所奏十日庆典之事,你可知所费的银两可用来设二十家善堂、解三万人半年温饱?如此耗费只为告诉天下人朕登基了?此事三月前就已成事实,何须再多此一举。”
礼部尚书犹豫着道:“禀皇上,登基庆典乃祖制规矩,历来均是如此,亦可借此耀我南国之威。”
“一年之内,近十万灾民流入苍、燕两国,边境数十城镇,乞丐十之**均是南国人。国之脸面尚已无存,又何来国威可耀?”小树的语气平静如常,不赞同之意已很明显。
几位大臣窃窃私语了几句,纷纷应声附和。
“举国困难之时,三年内宫中所有庆典一律取消,类似事宜照此办理,不必再议。”小树不容置疑地说,瞅到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的礼部尚书,她和颜悦色地又道,“陈尚书,太上皇的百日祭祀你办得很好,甚得朕心。太上皇弥留之际,对各位也是多有提及。朕年轻资浅,日后有你等在朕身边辅佐,南国定能度过难关,让百姓免受颠沛流离之苦,国强民安,那时才会有真正的国威可耀。”
听皇上言辞真切,又肯定了对他们这些旧臣的信任,众人心中喜悦,齐声道:“臣等万死不辞。”
“好!”小树不经意地瞥了一眼内室,眸中笑意闪过,问众臣,“还有何事要奏?”视线扫过,见无人回答,她又道,“既然无事,各位就回吧!”
众人行礼告退,年过半百的老宰相突然上前一步道:“皇上,臣有事启奏。”
“是老相国啊!”小树象是想起什么,眸光流转间多了几分无奈的意味,“那你们几位先退下,老相国留下吧。”
等众臣退出御书房,老宰相道:“皇上,臣前番几次奏请,皇上都以热孝在身为由拒之。如今太上皇百日孝期已过,臣斗胆,想再次旧事重提。”
“老相国请说。”
“皇上膝下唯有大皇子一子,臣听说徐老将军等人有意奏请皇上立他为南国太子,臣觉得不妥,一则南国历来都是女帝,二则大皇子他已是燕国太子,况且皇上年轻,不愁他日无公主继承大位。皇上乃是传世玉簪亲选的,是太上皇仅存的嫡亲血脉,但众臣中间,不少人对皇上坚持柳姓的做法仍存异议。皇上若能立一位颜姓公主为太女,异议定能杜绝。”
小树见老宰相兜了个大圈子才慢慢说到他几次奏请的正题上,饶有兴味的目光又向内室瞥了几眼,但笑不语。
老宰相继续说:“夏皇夫身份特殊,又远在燕京,日后与皇上定是聚少离多。如今太上皇的百日孝期已满,依南国祖制,皇上可再选几位侧君……”
“老相国此言甚是。”不等老宰相说完,小树出声附和,眉眼之间尽是春花灿烂的笑意,象是听到什么动静,眸色定了定,脸上笑容更深。忽尔想起什么,神情大变,欲言又止地道,“老相国有所不知……朕有难言的苦衷啊!朕何尝不想有一位公主,但是有心无力,希望渺茫。不瞒老相国,几年前,朕因一次意外中过奇毒,大皇子他恐怕是朕在这世上唯一的血脉了,唉……”她重重地叹了口气,遗憾哀伤的表情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老宰相见状,惶恐地道:“臣该死。触及皇上的伤心事,是臣逾矩了,请皇上节哀。”
“无妨!”小树摆了摆手,脸上的悲哀之色却并未淡去,她道,“太上皇嘱咐过朕,朝内重臣,尤以老相国和护国将军两位老臣最为忠心。朕对此深信不疑,朕的苦衷也唯有说给两位听了。至于大皇子立太子之事,朕倒是不曾想过,届时再听听众位大臣的意思吧。大皇子已是燕国太子,不见得非得当这个南国太子不可。若担心将来南国无人继承,或许可以过继一位……”
“那怎么可以?”老宰相一听急了,“大皇子是皇上仅有的血脉,是唯一通得过传世玉簪鉴认之人。除了他,没有人有资格继承南国大业了。”
小树面露难色地说:“可是……他是皇子不是公主,而且他姓杨不姓颜呢!他出生之时,有位世外高人为他算过命,说‘杨’乃他命定之姓,是万万改不得的。朕只有他一子,将来继不继承朕的帝位倒是小事,反正还有燕国和玉澍宫,不愁没他的立身之所,这改姓之事嘛……还是罢了吧。”
“皇上不必担忧。南国虽无立子为储的先例,但凡事都有变通,大皇子他性情纯良、天资聪明,又是唯一能通过传世玉簪鉴认之人。有他在,自然没有另立他人的道理。至于姓氏,不瞒皇上,太上皇曾召见臣和徐将军二人,提及过先祖皇帝的那桩旧事,想来皇上也是心知肚明。照此看来,大皇子的‘杨’姓真可谓是‘命定之姓’,乃是天意所归啊!”说到最后,老宰相显出一幅猛然省悟的激动之情。
“这样不妥吧?毕竟颜氏一族乃是我南国大姓,朕担心……”小树为难地欲言又止。
“皇上有所不知,颜氏在南国虽是大姓,但今日的颜氏一族已非先祖皇帝出身的那个颜氏。自先祖皇帝以来,特别是南兴帝,尤其好给亲信和有功之臣赐姓,后几位皇帝也是如此,以至于到两三百年后的今日,颜姓之人十有**并非真正的颜氏后人,在南国早成了心照不宣的秘密。这也是通过传世玉簪鉴认的皇上即使姓柳仍能得到南国百姓认可的原因。因为比起姓氏,世人更相信传世玉簪的权威,相信只有它,才能选择真正传承先祖皇帝血脉的继位之人。”
小树听了恍然大悟地道:“原来如此!听老相国一言,朕有种拔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她沉吟片刻后又不确定地问,“难道大皇子这个太子,朕是非立不可了?”
老宰相斩钉截铁地说:“臣以为是非立不可。”
小树仍然显得顾虑重重,想想才兴趣缺缺地说:“大皇
第101章 结局下:亦是开始-->>(第1/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wangshugu.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