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七二章 我们搞飞机好不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地大飞机也就面临了诸多的磨难跟同样问题的红旗一样在所谓一系列要求效益的经济专家的责难下面临下岗的风险。而跟红旗轿车不一样的是红旗轿车毕竟技术方面简单还可以通过所谓引进外国技术“起死回生”可这大飞机国外可没有几个有兴趣投入地相反外国地飞机厂家只对中国的空中市场感兴趣而对扶持中国客机来跟自己抢生意地事情毫无兴致。

    运十的第一次下马是因为没钱买油试飞。1985年2月运1o研制的财政经费被有关部门卡掉原本由上海市和财政部共同承担的资金没有着落结果正在试飞当中的运1o飞机由于没有3ooo万元人民币的油料费用项目被迫停止。而耐人寻味的是从始至终都没有正式的停工文件下达因此后来一直有人说“运1o没有下马”就是因为没有具体而清楚的文件和上级命令。

    当然三千万人民币也是个不小的数目毕竟85年的时候人民币跟美元也就一比三左右也就是相当于一千万美金再加上通货膨胀那三千万人民币基本等同后世的一亿人民币了。而根据资料当时有关部门之所以停掉这个项目就是为了停掉这个不经济的政治专机项目以便节省经费投入到更有用的地方去----鼠目寸光到这种地步现在想来虽然可笑跟气愤但想想当时刚从文革走出来的这些监管人员也只能感叹应该会如此。

    总之运1o的这次下马国内一些专家立刻就开始群起上书要求继续研究要求展自己的大型飞机制造工业。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所谓运十从国家领导人的政治专机转变为客机的意图正式在公众上出现。

    其实早在1984年6月4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219名研究人员在吴苕溪、赵国强的带领下就开始联名向中央写信。表示不要花巨额外汇去组装md-82建议在运1o基础上展我国民航工业。甚至当时国务院也对这个给与了重视要求有关部门立刻研究可行性。

    只不过在上有国务院下有专家上书的情况下国家航空以及财政的有关部门却开始普遍自信心缺乏认为这个劳民伤财的东西。未必能适应现在地展形势还不如直接拿外国的东西进来然后再自己慢慢模仿改造岂不是更省钱。也更少走一些弯路他们甚至还拿上海轿车变桑塔纳的事情说事----他们还以为造飞机跟造汽车都是差不多的东西。

    就这样在有关部门怀疑的眼光以及不自信之下运十就在1985年停飞了。

    停飞后尽管专家痛心不已连续上书。但有关部门对此毫不动摇根本没有重启这个项目的意图或者说是重新注入资金继续搞自主开的意图。此时地他们已经开始跟麦道飞机的人眉目传情甚至后世有所谓知情人偶尔在网上披露当时一些主要的监管部门的主管都收了麦道公司巨额地好处并且列举了当时具体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以及他们后来被国家安全部门逮捕或者因为逃亡国外而被通缉的事情……当然。这些帖子。很快就被删除了让普通人根本无法看清里面的真相。

    不过事情最后还是在国务院的支持下有了改变而这个改变早先却不是来自飞机专家地协议而是来自一个庞大的计划也就是后来让人耳熟能详的高科技展计划。即“863计划”

    1986年3月。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王大珩与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3位科学家一起联名向中央递交了一份重要报告:《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展的建议》。而这个建议也就是“863计划”。

    在此背景下1986年7月3o日胡溪涛联合北航、

第一七二章 我们搞飞机好不好?-->>(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