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八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天上的称为“分星”,地下的称为“分野”,并且各为十二区,也就是天上十二分星对应地上十二分野。但是在战国以后,又有以“二十八宿”来对应“十二分野”的,而“张”,正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包括上面成帝诏中的“东井”,也是其中的一宿。另外《左传》、《国语》又有把十二天区称为“十二次”的说法,所以到了西汉,干脆将“十二次”与二十八宿联系起来以对应十二分野。现在对“分野”最通用的说法,是以《晋书?天文志》所列的对应表为准。“十二次”为:寿星、大火、折木、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十二分野”为:郑(兖州)、宋(豫州)、燕(幽州)、吴越(扬州)、齐(青州)、卫(并州)、鲁(徐州)、赵(冀州)、魏(益州)、秦(雍州)、周(三河)、楚(荆州)。至于“二十八宿”,共有四组,每组七宿,在此不予详列。但是其中的“张宿”,正在当时中国东南方向的荆楚上空。所以“有星孛于张”,是说当时这颗彗星正飞行于荆楚的夜空之上。当然此时“判定方位”的中心,应该是长安或洛阳。因为从两汉到隋唐,都城都离不开这两个地方。

    但无疑这是当时人们对于天文地理认识的局限所致。按现代的认知,彗星离地球多少亿万公里,你不管是在长安也好,洛阳也好,彗星所在的方位根本不会变;哪怕你到了东南沿海,王莽地皇三年的这颗彗星还是在“东南方向”。所以“有星孛于张”,还是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所限。但古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有啥办法?

    闲言少叙。

    刘秀当晚看了这颗彗星,在稍稍吃了一惊后,很快就镇定下来。因为他就早听人们说过,彗星出,将预示着要出现什么重大

第一百四十八章-->>(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