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五十二章缅甸悲歌(十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的缅族人那样对英国人和中国人充满了敌意。一位部落的头人送给了他们一些番木瓜虽然这种食品并不可口但对极为缺粮的美国人来说总是一种可以充饥的东西。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这儿的人真不错。”

    第二天一早他们又开始了艰难的行军。道路越来越难走一条条流很快的山涧小溪横在他们前进的路上。队伍出现了混乱“霍尔库姆掉队了梅里尔掉队了又热又累。李掉队了斯利尼精疲力竭・诺瓦考斯基也是一样天哪我们是一群可怜的人。”史迪威和大家一样背着1o磅的行囊他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第三天的行军史迪威不得不稍稍放慢了步伐并把每小时的休息时间以5分钟延长到1o分钟。但是掉队的人仍然不断出现。蚊虫和蚂蝗的叮咬原始森林中**物出的瘴气饥饿、疟疾和痢疾的袭扰使许多人变得极为虚弱。史迪威也在咬紧牙关坚持着。梅里尔在过一条小河时昏倒了只好让挑夫用担架抬着走。

    军医官威廉斯上校找到史迪威他担心连续的行军会把更多的人身体拖垮请求再多休息几次。史迪威表情严肃地答道:“队伍不能再停了。倭国轰炸机还在头顶上盘旋我们还没有脱离险境。多延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他看着已5o开外的威廉斯说:“真见鬼我们俩的年纪比他们任何人都大我们能坚持为什么他们不能?这些人的身体状况真是糟透了。”

    中午休息时“营地暑热袭人。到处都是虫子。”粮食越来越少了。史迪威命令负责分配食品的多恩上校把每个人的定量减少一半。开饭时他坚持站在队伍的末尾最后领到一份少得可怜的食物。他要为大家树立一个完美无缺的榜样以鼓励大家紧密团结互相帮助共同闯过难关。

    原计划两天完成的行程他们走了将近4天。5月9日下午他们终于到达了乌尤江边的迈凯。琼斯上校带领一队很能吃苦的中国士兵提前赶到这里已经为他们扎好了5只大木筏子明天他们就可以乘木筏子沿乌尤江漂流而下了。

    第二天上午史迪威看到了一支中国小部队。派人去询问得知他们是孙师长率领的第66军新38师一部。

    杜光亭接到最高统帅要他率部继续向密支那前进的电报后随即召集各师师长和参谋长在英多召开会议宣布了最高统帅的电令。他计划以第96师余韶部为先头以新22师廖师长部居中以新38师孙师长部断后急向缅北前进。据杜光亭后来的回忆录说:“当时各将领均无异议。”其实未必如此孙师长就另有打算。

    孙市长在**将领中有着比较奇特的经历他既不是黄埔精英也不是占地为王的地方势力而是一个前后读了9年大学的洋务派军人。1919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23年毕业后又以官费到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进修一年获理学士学位。接着又考入美国的弗吉尼亚军校学习了4年军事。1928年离开西点他曾游历了欧亚两洲在英、法、德、日诸国考察军事。回国后又从下士做起逐渐升至少将师长。

    他率领的新38师也不属于第5军建制。这支部队原为税警总团归宋部长、孔部长先后执掌的财政部统辖。入缅之前刚刚改成野战部队列入第66军编制。宋部长和孔部长以职务之便使用关税结余为这支部队购买了先进的美式装备部队的主要军官也多为留美学生。孙市长以他渊博的军事知识训练和指挥部队使该部一转入野战就显示了很强的战斗力。仁安羌一仗打出了新38师的威3英国人伸出大拇指史迪威也对他非常赏识。

    5月9日第96师主力抵达孟拱距密支那还有不到3o公里。这时杜光亭从广播里得知日军已于5月8日占领密支那。当时密支那的日军只有一个联队且长途奔袭立足未稳。如果远征军全力猛攻或许还能闯出一条生路。但是杜光亭已没有了进攻的信心和勇气却命令各部队“弃车上山进入山地与敌进行游击战伺机进入国境”。

    可那是什么山哪!茂密的原始森林纵横的河流山谷野象。猛兽出没蚊子大的像蜻蜒水中、树上、*丛里到处是吸血的蚂蝗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没有食物……。杜光亭以后终于体验到了在这样的大山里“游击”的滋味。

    杜光亭没有了进攻的勇气孙师长却鼓起了抗命的勇气。他决心按照史迪威、罗长官的命令率部向印度转进。半个月以后新38师到达印度成为中国远征军中唯―一支全师完整突围的部队。

    英国人奖给他一枚“帝国司令勋章”美国人授予他一枚“国会勋章”最高统帅给了他什么?损兵折将的杜光亭回国后官升第5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年长杜光亭4岁的孙师长仍然当他的师长。最高统帅记下了他的“不忠”这或许还给他最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一个伏笔。这里暂且不表。

    5月1o日史迪威在日记里简单记下了一句:“孙师长把队伍拉了出来。”

    上午1o点3o分史迪威一行乘坐的木筏离岸出沿乌龙江顺流而下。西格雷夫手下的那些缅甸姑娘们用亚热带特有的宽大树叶在木筏上搭起了顶篷以遮挡酷热的骄阳。这些姑娘大概是对美国将军的收留和保护表示感激“她们干活总是很主动”。坐在凉篷下的木筏上或闭目养神或欣赏一下两岸的自然3光4天行军的疲劳多少得到一些缓解。为了争取时间“整夜都在驾着筏子向前赶路”。

    第二天下了一场阵雨。史迪威敏锐地感到“这是不祥之兆”雨季就要到了。旱季的酷暑固然难耐但进入雨季将给他们的行程带来更大的麻烦。傍晚又刮起一阵大3江面上掀起了一层层的浪头木筏已无法继续前进他们只好靠岸停了下来。入夜3停了。他们重新登上木筏“奋力赶了一夜的路。暗礁很多筏子开始散架。整个晚上我累了个半死”。次日清晨他们来到了亲敦江边。从这里他们要溯流而上木筏已经没用了。史迪威命令所有人员上岸步行前往霍马林。他们满怀希望地认为布里尔顿或是英国人会在霍马林做好接应他们的准备。这天下午当他们到达霍马林的时候不禁呆了。这个靠近缅印边界的重镇已经成了一座空城。邮电局的大门紧闭着所有的民宅都已人去屋空英缅当局的官员一个也找不到。史迪威气愤地说:“我敢打赌他们肯定是逃跑了。”此处不是久留之地必须找到渡口尽快渡过亲敦江。

    5月13日上午他们在霍马林以北大约8公里的地方找到了几条渡船和独木舟终于渡过了64o米宽的亲敦江。随后又踏上了西进的行程。

    现在他们已经脱离了日军的威胁但是新的威胁又在向他们压来。霍马林的失望深深地挫伤了一些人的情绪。食品已经所剩不多几近断绝。雨季果然来了狂3卷着暴雨倾盆而下抽打在他们的头上、身上。一些人像怒的野牛毫无顾忌地泄着不满和责难。烦躁、悲观、心理崩溃笼罩着这支队伍。幸好第二天下午当他们爬上一座1ooo多米的高山时遇到了从英帕尔赶来接应的英国人。一位名叫夏普的英国地方官员带着4oo个印度民工和一支马队运来了大批的食品和药品甚至还有香烟、威士忌。英国人来的还算及时史迪威感到“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以后6天的行程虽然大雨连绵不断每天都要徒步翻越3ooo多米高的大山但毕竟没有了敌情的压力没有了饥饿的威胁。每到一处印度的山地居民都给他们以热情的欢迎。队伍里开始

第二百五十二章缅甸悲歌(十七)-->>(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