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时,赵磊颤抖着手按下启动键。一秒钟,两秒钟......突然,所有指示灯同时亮起,监控屏幕上数据开始流动。
“成功了!“北欧现场爆发出欢呼。
安德森不可置信地看着恢复正常的生产线,良久,他走向赵磊,郑重地伸出手:“我为我之前的无礼道歉。你们证明了,中国工程师值得信赖。“
回传的视频画面里,赵磊终于忍不住哭了。
这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在极寒的北欧,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颜旭关闭视频,转身面对国内团队。每个人眼中都闪着泪光,但这一次,不是因为恐惧或委屈,而是因为骄傲。
“看见了吗?“颜旭轻声说,“这就是信任的力量。“窗外,北京的晨光初现。在这个不眠之夜,他们不仅挽救了一个项目,更淬炼出了一支真正能够打硬仗的团队。
信任这块试金石,在熔炉中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北京仓库的指挥中心仿佛变成了战时司令部。白板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和故障分析逻辑树,十几个显示屏同时闪烁着数据流,泡面盒和咖啡杯散落一地。颜旭已经连续三十个小时没有合眼,衬衫领口松开着,眼睛里布满血丝。
“第三个可疑点了。“李思远的声音沙哑,“电源管理芯片在零下四十度时,输出电压波动超过阈值。“
张猛立即调出该芯片的数据表:“但官方参数显示它的工作温度下限是零下五十五度。“
“实验室参数和现场工况是两码事。“周教授指着频谱分析仪上的异常波形,“看这个高频噪声,在极端低温下被放大了。“
北欧现场传来更糟的消息。
赵磊在视频里声音发抖:“客户给了最后24小时,否则就要启动索赔程序。他们的CEO正在从斯德哥尔摩赶过来。“
画面背景里,瑞典工程师们抱着手臂站在一旁,脸上写满不信任。其中一个金发工程师用英语大声说:“早就说过应该用德国产品。“
颜旭深吸一口气:“把故障模块的完整日志传过来,要原始数据。“
当几个G的日志数据开始传输时,技术团队发出了哀嚎——这简直是大海捞针。
“分工作业。“颜旭立即部署,“李思远带人分析电源轨迹,张猛团队负责信号完整性,周教授盯着时钟和同步信号。“
第一个24小时在绝望中度过。
团队成员轮流在行军床上打盹,但颜旭始终坐在指挥台前。当晨曦透过仓库的窗户时,他已经看完了三分之一的日志。
“这里有问题。“他突然叫醒刚睡着的李思远,“看系统启动第37秒的这个电压毛刺。“
年轻人揉着惺忪睡眼:“但这个毛刺持续时间太短了,不应该导致系统崩溃......“
“持续触发呢?“颜旭调出整个时间线的电压记录,“每37秒一次,像钟表一样精准。“
团队立即投入验证。果然,在极端低温下,某个电源监控芯片的看门狗电路会产生周期性复位脉冲。
“但为什么实验室测试没发现?“张猛困惑地问。
颜旭走到低温试验箱前:“因为我们模拟的是稳态低温,而现场是温度骤变。“
他立即下令:“修改测试方案,加入温度冲击循环。“
第二个24小时在希望与绝望间摇摆。
新的测试方案复现了故障,但解决方案却遥遥无期。替换芯片需要重新设计电路板,这至少要一周时间。
赵磊在视频里几乎崩溃:“客户CEO已经到了,正在会议室大发雷霆。“
就在这时,周教授突然拍案而起:“等等!我们是不是可以软件规避?“
这个想法像一道闪电划过指挥中心。如果能在检测到电压异常时主动重置受影响的模块,而不是等待系统崩溃......
“立即修改固件!“颜旭下令。
李思远团队开始疯狂编码,张猛则准备烧录工具。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何在不中断服务的情况下更新远在北欧的设备?
“用差分升级。“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怯生生地提议,“只更新受影响的功能模块。“
最后12小时,成了与时间的赛跑。
新固件在凌晨三点完成测试,通过卫星链路发往北欧。但由于极地电离层干扰,传输速度慢得令人绝望。
“来不及了!“赵磊在视频里喊道,“客户要求一小时后做最终演示。“
颜旭突然站起来:“请求客户连接有线网络,我们直接远程更新。“
这个大胆的提议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在客户严密的防火墙下远程操作,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
“信任是相互的。“颜旭对视频那头的赵磊说,“告诉客户,我们愿意承担全部风险。“
令人意外的是,瑞典客户在经过短暂讨论后,竟然同意了。当更新进度条在屏幕上缓慢移动时,指挥中心安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95%...96%...突然,进度条卡住了!
“网络中断!“李思远惊呼。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谷底。但十秒后,进度条突然继续
信任的试金石-->>(第2/3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